匡廷云院士给人的第一印象有别于一般的科学家,初次见她是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水杉楼举办的静生·国植系列学术活动上,鲜艳的绿衣让人感觉她把“春天”穿在了身上,棕色干练的短发衬得人很精神,铿锵有力的发言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
活动结束时,匡廷云和蔼地询问记者:“我讲得太难懂了吧?”望着眼前这位气场强大、尽显洒脱的女科学家,很难想象她已经90岁了。
匡廷云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原理事长。长期投身于光合作用研究,致力于揭开光能转化之谜,是我国光合膜色素蛋白研究领域的开拓者。曾先后3次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为国家农业、能源等重大战略提供基础性、前瞻性理论和技术支持,为我国光合作用研究走向世界作出杰出贡献。
以我之力 追我所愿
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匡廷云牵头的“真核生物光合膜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荣誉加身,她仍不忘来时路,而讲起她与植物的故事,还要追溯到20世纪。
匡廷云大学毕业后不久就被国家选派,赴苏联国立莫斯科大学生物系攻读副博士学位。回国之后,她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当时,研究所设在北京动物园内,由于供电线路老化,导致实验室的电压非常不稳。为了在稳定环境条件下获取最佳研究数据,匡廷云调整了作息时间,每天等到电车运行停止时才进行实验。
匡廷云回忆,生化实验材料制备都需要在低温条件下进行,由于条件所限,自己所在的研究小组没有高速冰冻离心机。为此,团队想了个“土办法”:将原有的高速离心机直接搬到冷库中用以分离叶绿体。室外数九寒天,冷库中更是冰冷刺骨,匡廷云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在冷库里度过了几乎一整个冬天。
不凡实力 光芒自显
匡廷云直言,自己很幸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她获得了很多机遇。1974年,她随中国光合作用代表团访问美国,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访问了当时美国十个著名的光合作用实验室,了解到当时国际光合作用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先进水平。1980年,匡廷云又应邀到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和美国能源部合办的植物学实验室,与美国科学院院士合作研究光合膜蛋白复合体,在国际上取得了有影响力的成果。回国后,她开辟了中国光合膜色素蛋白复合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领域,成绩斐然。
1998年,我国制定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开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重点基础研究,即“973计划”。匡廷云牵头的“光合作用高效光能转化机理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项目从200多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批10个项目之一,匡廷云则是首席科学家中唯一的女性。
2004年,匡廷云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合作,完成分辨率为2.72埃米的菠菜主要捕光复合物晶体结构解析,这是国际上第一个绿色植物捕光复合物高分辨率空间结构,标志着中国光合作用机理与膜蛋白三维结构研究进入国际领先水平。
相关成果登上《自然》杂志封面,匡廷云自豪地说:“这是中国的结晶、中国的结构。机理的研究在国际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2019年7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第十届国际光合作用及氢能研究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她因为“在光合作用领域长期而持久的研究,尤其是在光合作用膜蛋白结构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获得“杰出成就奖”。这也是我国学者首次获得这一荣誉。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匡廷云很清楚自己选择的是一条艰难的道路,要想在科研领域有所突破,需要倾尽一个人毕生的精力。然而,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过程中,她付出了很多,也经受了亲人离世的痛苦以及与病魔斗争的考验。
在国立莫斯科大学读书时,她遇到在生物系就读的研究生章申,获得副博士学位之后,两人在莫斯科的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登记结婚。后来,他们都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令人羡慕的科研伉俪。
“结婚后我们总是聚少离多,甚至在国外开会时,我们前往同一个国家同一座城市,却因为要参加不同的学术会议而无法相聚。”不幸的是,2002年匡廷云的丈夫因脑癌去世。失去心爱伴侣的悲痛,加上主持“973计划”项目结题,长期超负荷工作的匡廷云身体一下“垮”了。
近距离接触过死亡的经历让匡廷云意识到,她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事情,为此,她更加忘我地工作。然而,实验可以在精准地操作下不断完善数据,但研究室之外的人生却有太多无常。2019年的3月和9月,匡廷云又先后被确诊结肠癌和肺癌。在接受两次手术后,匡廷云再次奇迹般地赢得抗癌战斗的胜利。出院后,她很快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在科研道路上披荆斩棘、在生活中历经风雨,匡廷云依旧优雅从容,热爱生活。推开她办公室的门,迎面而来的是斑斓的植物和一片绿意盎然。铅华洗尽,她还是那个把“春天”穿在身上,不断迸发勃勃生机的女科学家。
征途漫漫
惟有奋斗
致敬每一位奋斗者!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