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见证中国女性力量:太空不再成为限制
2023-04-20 16:06:06
中国妇女报

随着航天科技的进步和相关实验论证的完善,女性不适合做航天员的性别偏见逐步破除,女性在太空飞行中的性别优势日益被发现和证实。2012年6月,刘洋作为中国第一位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女航天员,乘坐神舟九号飞船入驻天宫一号。10年后,她乘坐神舟十四号再次遨游宇宙,并在太空值守半年,圆满完成任务返回地球家园。2013年,经过层层选拔,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乘神舟十号进入太空。2021年11月7日,王亚平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女性参与空间科技的实力。我国女性航天员在太空行走,是中国航天事业进步的重要标志,有赖于中国性别平等事业的不断推进,其本身也是推进性别平等、实现妇女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女性始终在场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已走过60多年发展历程。在中国航天人对“星辰大海”的艰难探索中,女性始终在场。

新中国成立初期,从海外归来的女性科学家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李敏华、王承书就是其中的代表。当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首位女博士李敏华回到祖国,同钱学森、钱伟长等一起,创办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让中国塑性力学实现了从无到有,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基础性贡献。留美博士王承书回到祖国,与所在团队成功提取高浓度铀,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此后,一代代逐梦飞天的女性航天人,见证并推动着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实现飞升。比如在我国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女航天科技工作者占航天科技工作者总数的20%。我国“嫦娥探月工程”中的科研人员,女性占1/3。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容易、我国首位女火箭点火手史常香、被称为掌握塔架平台系统的“女掌柜”张卫红、发射场上的“女剑客”张艳等,都是奋战在航天发射场最前线的优秀女航天人的缩影。

默默坚守在后方的大批女性航天人,推动着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造新的历史。被称为航天员“女教头”的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曾在缺乏体系和资料的情况下,仅用3个月便交出全中国第一份、完整的中国航天员训练总体方案设计,开创了中国航天员训练的先河,使中国航天员培训体系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中国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天问一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张玉花,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姜杰,北斗导航系统科学家徐颖,控制天问一号飞行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首位女调度鲍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一二级发动机主任设计师张金容,文昌发射场最年轻女指挥周承钰……这些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女性航天工作者,在台前幕后担重任、挑大梁,站在航天员们的身后,用拼搏与智慧一次次将火箭送上太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使命。

女性航天员在太空飞行中具有比较优势

过去几十年大量的实践和研究发现,男女在太空中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并无明显差异,而是各有所长,女性甚至在生理、心理等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从生理层面否认女性适合太空作业,是性别认知偏见。女性在太空失重环境中雌激素和镁的代谢方面优于男性,具有更完善的修复机制和抗氧化能力。女性体内铁的含量和产生的废物较低,不易出现血栓、铁中毒、血管痉挛、心律失常等疾病,更适合长期在轨飞行。返回地球后的女性航天员也比男性航天员恢复重力行走的能力更好。

从心理上看,女性航天员对太空环境的适应能力更持久,心理状态更稳定,耐寂寞能力更强。NASA研究人员在对在国际空间站上停留的宇航员进行日记检查时发现,在飞行任务中,男性的情绪比女性有更大的下降,女性宇航员表现出更稳定、更持久的精神状态,能够支持长期在轨飞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曾提到,我国目前载人航天飞行已经从短期向中长期飞行过渡,这个阶段比较适合女性航天员参与,并认为中国女性航天员进入太空,也是符合航天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经济成本上看,女性航天员身材相对矮小,占据的空间较少,身体所需要的食物和氧气相对更少,可以减轻航行重量和船载压力。这对于空间和资源都极其有限的发射系统和空间站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优势。

女性飞天外部条件逐步优化

创造性别友好的飞天条件,并非对女性的“特殊待遇”,而是人类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没有女性参与,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成果是不完整的。无论目前以科学探索为主要任务的飞行,还是未来的星际航行,都离不开女性。

为更好地发挥女性航天员探索浩瀚宇宙的潜能,确保她们得到更友好的工作条件,我国空间站的建造与太空活动各项装备设施,充分考虑两性的不同需求。从“神舟九号”到“神舟十三号”,科研工作者们基于男女不同的生理特点和需求对飞船和空间站进行了改造,分别设有分性别使用的独立卫生间,女用卫生间还设计了专门放置卫生用品的设施,大小便收集器的高度和相对位置也进行了调整,对女性航天员更加友好;研发了更适合女性身材的飞船座椅,为女性航天员定制舱内、舱外航天服,用女性航天员的手型专门制模,研制适用于她们的专用手套,以保证女性航天员能够更灵活地进行太空作业,减少体力消耗,提高工作效率。

当前我国航天员的选拔和培训中实行平等原则,男女均可报名参加。我国女性航天员也接受与男性航天员相同的训练课程,如身体训练、太空适应训练、飞船操作训练等。同时,空间站建设需要多样化的技能组合,航天员不再局限于完成体能类任务,还需要承担越来越多的科研太空行走等任务。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在航天驾驶员基础上,增加了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两个类别,这为女性航天员带来了良好机遇。

为充实航天事业发展后备力量,促进更多年轻女性踏入航天领域,从事包括空间科技在内的自然科学研究,我国在顶层设计等方面不断创造条件,优化环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把“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的性别结构逐步趋于平衡”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并提出“采取激励措施,提高女性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学生中的比例”的策略措施,为弥合太空领域的性别鸿沟提供了制度保障。

从纵向历史发展脉络看,女性在航天领域的参与度显著提升。相信随着我国为女性参与航天事业发展创造更加公正友好的制度性环境,未来一定会有更多女性踏足航天领域,为助力航天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理论室主任、研究员)

注:本文为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运动百年重大成就研究”(批准号22ZDA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bjwomencode

我来说两句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