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光影中的历史瞬间:中国电影博物馆组织开展“光影看中国”电影课堂 对话《开国大典》导演肖桂云
2024-10-17 14:54:34
中国电影博物馆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电影与祖国同心,与时代同行,为人民抒怀。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十周年之际,10月15日,中国电影博物馆以“光影中的历史瞬间”为主题,对话《开国大典》导演肖桂云,用光影讲述共和国的成长故事,传递时代精神。

活动伊始,大家共同回顾了《开国大典》《七·七事变》《我和我的祖国》等多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经典片段。这些影片通过真实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塑造,传递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英勇无畏的奋斗精神,让观众在光影艺术中重温国家的砥砺发展和感悟深厚的家国情怀。

《开国大典》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为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拍摄的献礼影片,李前宽、肖桂云担任导演,全片分上下两集,堪称革命历史电影的鸿篇巨制。在当年平均票价1元的条件下,不靠明星助阵,不仅票房突破了1.7亿,还在香港创下了连映147天的记录,还一举拿下了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1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项大奖。

具有史诗品格的献礼之作

傅红星导演首先为观众介绍了影片《开国大典》的背景史料,从1949年新年伊始中国共产党迎来胜利曙光、蒋介石宣布下野开始,展现了解放战争最后一年国共两党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生死大决战。在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运筹帷幄之下,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和平解放,国民党拒绝在北平和谈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腐败统治土崩瓦解,新政协会议在北平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开国大典的礼炮中诞生。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宏大背景下历史人物的“真实活化”

肖桂云导演谈到《开国大典》的创作难点,大家都说历史难拍,难在哪?文献资料怎么生动?里面有名有姓的重要历史人物多达138人,“这在过去的电影中从来没有过。”我们始终抓住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个人物,要让观众感受到“毛主席”既是一个伟大的人,也是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在人物塑造上,坚决摒弃以往脸谱化的创作手法。在处理这么多历史人物时,我们选择以毛泽东和蒋介石为主干,以其他人物为枝干和树叶,进而组成一棵参天大树,构成一幅浓重悠长的历史画卷。

营造历史影像真实感

“为了尽可能真实的再现历史,我们想到了使用资料片画面,但不是简单拿来,而是要让资料片和拍摄出来的镜头有机结合。”肖导在回忆《开国大典》的拍摄过程说到,“在资料的选择上,我和前宽做了大量筛选,做了许多案头工作,对资料的时间、方向、镜头的大小和运用都做了许多周全的考虑,在新旧影片的衔接部分,特意做旧处理,从而有一种渐变效果,让文献纪录片资料与故事片镜头无缝对接,这在电影历史里是第一次。今天放映的是经4K高清修复后《开国大典》大家可以再检验一下效果”。

活动现场

傅红星导演现场向观众介绍了一个重要的影片价值点,“为了体现历史真实感,影片中所有再现历史的重头戏,都是在真实发生的实地环境中拍摄的,从历史角度来说具有了档案价值。“肖导介绍说,”我们开拍第一场戏便是在中南海,随后又在天安门城楼上还原了典礼盛况,大家可以在影片里看到80年代的天安门城楼,西柏坡、香山、上海宋庆龄故居都是实景拍摄,拍蒋介石逃离大陆的戏份,从溪口、宁波、杭州、上海,一直拍到南京总统府。“

观众热情互动

活动现场众多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戏曲学院等多所高校大学生们以及影博之友200余人参与了活动,不少”95后、00后“被影片圈粉,认为影片加深了他们对历史的理解,与两位导演热烈探讨,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在故事片和纪录片创作不同到如何进入影视行业,再到人生成长职业规划深度交流,两位导演精彩回答不时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导演肖桂云、傅红星与现场观众合影

在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史上,《开国大典》是一部具有标志性的作品。35年之后,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再次回眸《开国大典》,我们依然被这部经典电影持久的艺术魅力所震撼、感动,激励着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沿着先辈们开辟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bjwomencode

我来说两句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