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海淀六小强集团内“掐尖”选拔?真相是……|热点
2024-10-16 15:17:21
教育圆桌

从国庆长假前开始,有关一些重点中学考试的传言又开始在家长圈中疯传,加上一些自媒体号的推波助澜,俨然“掐尖”之波又起?从海淀“六小强”到西城的北京四中、朝阳的八十中,都是名声如雷贯耳的学校,难怪家长们心动又着急,生怕自家娃被落下了。

但是教育圆桌小编了解到,这一轮活动其实是多所中学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项目——此“尖”非彼“尖”,差之一字谬以千里。

但拔尖这又是个什么行动?与升学是否挂钩?目的是什么?听圆桌小编好好解释一番。

 

“拔尖创新人才”是什么?

自9月20日中共北京市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发布,并提出“统筹运用好各类教育资源,建立健全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模式,加强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建设”以来,北京多区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陆续开始行动。

圆桌小编统揽后发现,各中学的选拔培养科目、主题虽然各有特色,但都有3个共通之处:

1、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

2、面向集团内选拔

3、主要利用周末及时间开展培养课程,通常不收取费用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学生中选拔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是最近才开始的。

2005年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时,钱学森对中国的教育和科技发展提出更高期待:“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拔尖”不与升学挂钩

未来将成为常态

为了回答“钱学森之问”,近20年来,众多教育工作者、科研工作者都在努力探索和开拓。

在市教委系统,早就有市教委重点资助、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翱翔计划”,2007年开始酝酿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从高中阶段入手探索培育现代化发展急需的创新型人才。

该计划采取中学与大学联合培养的方式,以学生兴趣为主导,学员和实验室实行“双向选择”,让学生通过实验室特有的氛围熏陶形成持久的科研兴趣,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感受科学研究和科学家-理解科学研究过程和科学家素养-对科学研究和成为科学家感兴趣-立志投身科学研究和成为科学家”的过程。

“翱翔计划”纳入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共计15学分,学员高考时如报考与自己研究项目对应的高校和专业,其获得的学分进入大学后将得到认可。作为“翱翔计划”的实践者,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冯洪荣曾表示,这个项目不涉及选拔、不挂钩升学,因此相对纯粹,不破坏现有教学生态,报名的孩子都是“真正热爱科学的人”。

在市科协系统,有“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该计划起步于更早的1996年底,2004年北京市科协发文将其纳入首都人才发展战略计划,主要面向本市初高中学生。

今年初,北京科学中心公布了第24期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市拔尖”项目入选名单。全市共有45名初一至高二的学生入选,将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分别参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5个学科的科学研究。

如今,北京市委一级的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模式”,北京多数区也都确定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说明近期几所知名中学的“动作”,今后将是“常态”。

 

各区各校选拔机制有所不同

今天,圆桌小编就把各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捋一捋。如果您家有在科研方面有潜力、有兴趣、有志向的孩子,不妨关注。

 

人大附中:

首期面向集团内

初二学生

内容:首期人大附中暨人大附中联合总校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发起的“科学创新人才基础培养项目”,协同北大、清华、人大、国科大、北航、北理工等多所国内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共同设计并实施。在低年级阶段打好课程基础与思维培养训练,高年级衔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能源材料、生物医药等前沿方向,提供从基础通识到个性特长培养的专业项目课程,培养具有深厚知识基础、具有突出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项目致力于发现集团内热爱科学、勇于挑战、具有科学潜力与钻研精神的学生。

对象:第一期面向人大附中暨人大附中联合总校各成员校初二年级学生开展,待积累经验后逐渐向联盟内其他年级辐射,每期项目学生不超过200人。

 

北京四中:

16所顶尖高校

为其定制大学先修课程

内容:今年7月,北京四中宣布启动与清华、北大等16所国内知名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并陆续与之签订合作协议。相关课程由双方共建,包含大学先修课程、高端讲座和校外导师。双方共同开发特色学科领域的大学先修课程, 为有兴趣和能力的学生提供了解大学、学习的课程的机会。合作高校定期为四中师生开展讲座、授课等活动,介绍学校情况、学科前沿知识及研究方法等,还为四中学生优先提供参观、实验、实习等科研及实践活动机会。例如,武汉大学为四中高一学生量身设计了大中衔接科普课程《空天探测及相关基础知识》,由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秦昆教授担任课程组负责人和首席教授,该课程第二讲《宇宙探测》9月19日由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授、武汉大学教学名师、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主讲老师赵江南教授讲授;10月10日,16所国内顶尖高校的大学教授们齐聚四中,分别在16个教室里同时授课。

对象:本校学生

 

一零一中教育集团:

面向小高年级

和初一初二学生

内容: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联合中国科学院发起“科学创新人才基础培养项目”,协同北大、清华、国科大、北航、北理工等多所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共同设计和实施多层次、多领域的科学教育,提供高水平的科研教育支持。致力于发现集团内富有科学兴趣、具备创新精神、敢于突破、追求卓越的学生。

对象:第一期面向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初一、初二年级及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展,本期项目学生不超过200人。

 

北大附中:

培养物理人才

大中小一体化贯通

内容: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联合北大附中教育集团共同成立“北京大学物理卓越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旨在发挥北京大学在基础学科科研人才培养的生力军作用,进一步探索北京大学物理卓越人才培养的大中贯通机制。项目基于“小初衔接、初高贯通、大中协同”一体化育人理念,2024年秋季学期始,示范基地课程首期面向集团小学高年级、初一年级学生开放初级课程。课程由北大附中教育集团骨干教师及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师联合实施。课程利用周末及寒暑假开设,包含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内容。

对象:首期课程面向北大附中教育集团小高年级、初中、高中学生,选拔有强烈探索未知好奇心和热情的物理学科拔尖人才,实施大中小一体化贯通培养。每期学生200人。

 

十一学校:

面向联盟校

新初一和小高学生

内容:十一学校联盟校的首期“科学创新人才基础培养”项目,由十一学校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发起,协同北大、清华等多所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共同设计和实施,提供基础通识、分类、个性化、可选择的课程。该项目开展基础教育阶段科学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探索,为构建区域联动、贯通、系统培养、共育共享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累经验。

对象:第一期面向十一学校联盟校新初一学生和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展,每期学生不超过150人。

 

首师大附中:

学科7选3

内容: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近日发布科技创新人才活动报名问卷,学生可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天文、工程中选择三个有意向参与的领域。

对象:不详

 

此外,一些区的教委也在行动。

9月7日,第二届海淀区人工智能实验班在清华附中开班,这是由海淀区教育两委和清华大学主办,由海淀教科院、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和清华附中承办的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示范项目,面向海淀区新初一学生。学生将系统学习计算思维、数学思维、程序设计、人工智能通识课等科学领域的知识。

朝阳区近日也宣布将实施拔尖创新人才专项行动,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打造创新人才培养专家团队,开展朝阳区科学潜质创新人才成长路径分析,研发一体化贯通培养课程和资源,开展翱翔计划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项目。

创设让学生在科学家学者身边成长的环境。搭建学校+科学社团+赛场的学习场景,提前发现有潜质的科学后备人才,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开展持续跟踪研究。横向贯通师资、课程、课后服务等资源,纵向打通学段的培养路径,设计科学教育的小初高贯通式培养框架和课程体系。教师科学素养提升行动也将为科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师资支持。“我们的六大行动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而非少数人,通过常态化的课堂教学提升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朝阳区教委副主任徐志辉说。

最后附上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对拔尖创新人才发现与培养的一段论述:

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很重要的基础,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有开阔的胸怀去接纳各种不同的学生,让不同特点的学生、不同风格的学生的潜力都能被看见,都能得到发展。接纳不等于认可,而是允许存在。“让不同的学生在我们的课堂获得成长的空间,才能让他的潜力被释放。”谢维和说,老师的胸怀有多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成长空间就有多大。

bjwomencode

我来说两句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