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了解中国,从中文开始”
2023-05-16 10:44:01
北京日报

我国同中亚国家建交31年来,双方关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务实合作成果丰硕,带动人文交流愈加密切。进入21世纪,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亚国家学生来华留学规模日益扩大,热潮迭起。越来越多的中亚年轻人将赴华留学视为至高荣誉和自己的“中国梦”。

中国-中亚峰会即将举行,本报记者采访了三名在京任教、留学的中亚师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大学,但都以中文为专业,通过学习中文了解和感受中国的历史文化。他们的在华故事正是中国与中亚交流合作的缩影。

据了解,中亚国家留学生在华分布广泛,涵盖我国各省份和大中城市,其中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武汉、南京等城市是热门目的地。中亚国家留学生专业选择面广,文史、社科、理工、医学、农学等均有涉及。据不完全统计,中亚国家留学生在华完成学业后,一小部分人选择留在中国企业、学校工作,大部分人学成归国,在本国政府部门、国有企业、院校等任职,逐步成为社会骨干和中坚力量。在华学习经历不仅使其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也让他们深深热爱中国文化、致力传播中国同中亚国家友好,成为双方友谊的使者和桥梁。

在北京找到“如鱼得水”的感觉

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吉莉目前正在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任教,教授中国学生乌兹别克语。从2007年作为交换留学生首次来华,后又在中国不同的大学就读硕士、博士,到如今成为中国大学的一名老师,吉莉坦言:“作为一名外国人,我要终身学习中文。在我们的语言中,有很多类似的表达,比如‘如鱼得水’,这是我和我的孩子在北京共同的感受。”

吉莉在读本科期间就选修了中文,来中国交流后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她发现在乌兹别克斯坦,学中文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幼儿园也有了中文课。“这反映了两国关系越来越亲密,很多乌兹别克人和中国人做生意需要使用中文,他们也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孩子学习中文,因为两国的合作会越来越多。”

吉莉的孩子一岁多时就来到北京,也在北京读幼儿园,但疫情期间一家人返回了乌兹别克斯坦。但孩子经常会问:“我们什么时候回家?”,这让吉莉十分感慨,孩子和自己都把北京当成了家。所以去年年底再回来时,她和孩子都激动地哭了出来。

让吉莉感到“如鱼得水”的还有北京便捷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已经是信息化了,这就是大国的特点,我希望孩子长大也在北京读大学,我也建议乌兹别克斯坦的学生有机会一定要来北京学习。”

从小听爸爸讲中国历史故事

哈萨克斯坦女孩苏星雨虽然只有二十岁出头,却已经跟中国有了“一辈子”的缘分。

苏星雨的家位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与我国新疆接壤,她的父母是中文教育方向的大学教授。虽然有“近水楼台”的优势,但父母并没有教她中文,在她心中种下“中国梦”种子的是听不懂的中文版动画片《西游记》,是唐朝杨贵妃的历史故事,是对拥有五千年历史邻国的好奇。

2015年,父母询问即将高中毕业的苏星宇,要不要去中国看看,她立马答应。一个月的时间,她跟随父母走过中国西中东部城市,新疆、甘肃、武汉、上海、北京的博物馆,让苏星雨至今念念不忘。每到一个博物馆,爸爸就会给她讲解中国历史,让她更想深入了解中国。

高中毕业后,苏星雨和姐姐一同报考了新疆的大学,学习中文。本科毕业后又报考了北京语言大学的硕士,如今的她已经硕士毕业,并继续攻读博士。“哈萨克斯坦有句话和中文很像: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我想继续学习下去,以后希望留在中国从事研究或教育工作。”

希望到更多中国城市看看

来自塔吉克斯坦的留学生张宇轩正在北京语言大学读大三,和另外两位不同,来中国读书前,他并不太了解中国。因为哥哥是塔吉克斯坦驻华外交官,他受到哥哥的影响,来到中国读书。

“北京很热闹,有很多外国人,当然我也是个外国人,但在这里一点儿都不孤单。”张宇轩虽然来北京只有两三年,但已经适应并喜欢这里的生活。“我喜欢在北京骑共享单车出行,扫码支付很方便。其实杜尚别也有共享单车,但需要现金支付,这一点没有北京好。”

除了北京,张宇轩希望多到中国其他城市看看,体会不同的风土人情,未来成为中塔交往的使者。

bjwomencode

我来说两句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