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熊镇的故事》用动物形象作主人公,巧妙地传播中国古建筑基本知识
2023-06-02 10:45:32
北京日报

每一处古迹都是消失了就再也找不回来的宝藏

熊镇大庙因遭雷击受损,需要修复。故事以此为契机,引出了对大庙历史的追溯。

作者的《熊镇的故事》系列故事书从题材到形式,似乎仍透着建筑师的本色。

首先,值得赞赏的是,创造了鲜明独特的故事主人公形象,把动物的形象,尤其是熊的憨态、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八顿”“弗雷迪”的标准形象,在读者中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采用钢笔作画本是建筑师的功底,线条准确流畅。建筑的造型,衬景的配置,画面的构图,更是手到擒来。

其次,作者取材中国古建筑的故事,更是源于自己建筑师的身份。不少中国的建筑师,尤其是老一辈的建筑师对此有偏爱。我读研究生时的导师汪坦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建筑理论家,一向崇尚现代建筑,但他也曾经撰写过《辽代大木建筑的特点》,其论文对中国古建筑研究造诣之深,可见一斑。

《熊镇的故事:大庙重生记》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点:

一、故事结构清晰、紧凑,合乎逻辑。作者虚构了一座熊镇大庙,因遭雷击受损,决定修复。在对大庙历史追溯的同时为了遵循“修旧如旧”的修复原则,选择了地上古建筑遗存最丰富的山西作为考察对象,并在整个过程中巧妙地传播了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知识。

二、延展了对除建筑以外的相关传统文化的描绘,如古建筑中的壁画、彩塑等,以及除正统的宫廷建筑、寺庙以外的民间寺庙,如关帝庙、土地庙、二仙庙等。

三、以大量的民间故事和拟人化的手法,使本书更显生动有趣。例如古建筑屋顶的垂脊上,往往以“仙人”“走兽”为装饰,它们名称古怪,艰涩难懂,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用托梦的形式,穿插在故事中,以增添趣味性。

总之,读过这本书,相信你会爱上中国古建筑。

古建借“童话”走出象牙塔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结晶,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它不仅是物质遗产,更包括深刻的精神价值和人文内涵。但长期以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发掘和弘扬,常常局限于专家学者的著作和成果之中,由于曲高和寡,常处于边缘化的状态,或处于象牙塔之中。对于广大群众而言,常常停留于简单的视觉经验之中,即通过旅游而形成看的经验。所以如何突破原有的认识结构,使更多的受众提升其认识深度和阐释深度,实在是当代大众文化传播中的重要课题,也是提高大众审美水准和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已进入了新的信息时代,这大大改变了传统社会的文化结构,这将是一种不断改变、日益完备的大众社会文化模式,而不是原有的精英专家与大众民间的二元对立关系。本书的出版表现了作者面对这一时代,如何自觉地融入其中去成长和创造。这需要有更多的创造能力和勇气,需要在形式、艺术、文学、思想、历史、传播等领域的创造,需要在目前多元的文化形态中,具有更多的自觉和突破。

《熊镇的故事:八顿和弗雷迪奇妙古建游》一书的出版,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表达创造了新的空间,也是对大众文化传播形式的新探索。认知科学家认为,让人们变得更聪明、更睿智,不在于营养食谱的变化,而在于“大脑食谱”的变化。新的形态、新的媒介、新的技术在不断挑战人们的大脑,同时也反映了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当我们进一步了解这种新媒介形式的特点、规律、变化,并更好地适应后,这种新空间的拓展将会有很美好的前景。

(何玉如为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全国勘察设计大师;马国馨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熊镇的故事》,中国画报出版社)

bjwomencode

我来说两句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