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2023-03-17 09:30:45
北京日报

2023年,宏观政策需继续保持足够的逆周期调节力度,促进经济恢复更加稳固、更加充分,促进实际增长率向潜在增长率回归。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优化工具选项,有效对冲私人部门需求不足缺口,促进产出缺口收敛;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发挥好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和减轻债务负担;提质加力就业优先政策,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同时,注重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

2022年,在世界格局加速演变、乌克兰危机升级、全球通胀升温、美联储货币政策大幅调整等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面对疫情反复和“三重压力”等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经济在压力中迎难而上,实现了经济总体平稳运行。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一年,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正确认识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形势,统筹制定落实好各项政策,对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义。

回顾2022年,全年经济大体呈现V形走势。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安全发展等重大战略蹄疾步稳,高效推开,为顺利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受疫情冲击,经济短期内结构性问题有所凸显。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稳定性下降,市场预期走弱,科学高效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化解“三重压力”的关键。

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一些挑战,须加以重点研究和应对。一是发达国家宏观政策剧烈调整,中国应坚持以我为主灵活制定实施宏观政策,以内部的稳定应对外部的多变。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将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放在稳增长上,更加重视推进内部改革和创新驱动,提升经济内生动力,通过稳固的经济基本面和良好的营商环境来稳定外资。二是国际能源市场格局深刻演变,中国应全链条发展新能源产业巩固能源安全。具体来说,既要加大新能源创新研发力度,尽快掌握核心技术,提高国际标准话语权,也要加快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更大市场空间,同时还要加大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创新力度,鼓励财政、金融等领域创新相关政策工具,促进新能源产业全链条创新,提升新能源产业发展效率。三是国际产业链供应链脆弱性增强,中国应加快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升级巩固。目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全球生产和贸易体系正在经历深度调整,全球产业链既出现了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化的新趋势,也出现了本土化、区域化、政治化的新特征。应完善顶层设计、协调应对多层面问题和风险,平稳推动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实现现代化升级。四是科学做好疫情防控,高效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近三年,我国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下一步,根据病毒变异特点和条件变化,一方面要更加科学地做好疫情防控,另一方面要更加高效地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

2023年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但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诸多有利条件,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在对内外部环境和我国经济基本走势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短期宏观调控和中长期持续健康发展需要,2023年宏观政策仍应保持足够的逆周期调节力度,促进经济恢复更加稳固、更加充分。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应保持足够力度,有效对冲私人部门需求不足造成的缺口。当前,我国经济实际增速仍明显低于潜在增速,2023年财政政策宏观调控应着力对冲私人部门有效需求不足,促进产出缺口收敛,带动经济增速向潜在增速回归。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应量价兼顾,为实体经济营造平稳的货币金融环境。货币政策应兼顾好数量与价格、短期与长期、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同时发挥好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在总量层面,保持实体经济信贷总量平稳增长;在结构层面,重点围绕促转型和补短板两个方向发力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价格层面,通过政策利率下调,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和债务负担合理降低。加强货币政策应对,防范外部经济金融风险向我国溢出。三是坚持就业优先导向,着力解决好结构性就业矛盾。要坚持以稳就业、促就业为导向优化宏观政策,为市场主体稳岗位稳就业提供支持;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助力创业就业,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推进产教研协同,发挥就业蓄水池功能,为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固基。四是加强财政货币等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注重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在防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容许政府杠杆率适度上升。货币政策应为积极财政政策提供支持,防止流动性冲击和债务负担推升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加强基础设施领域的财政金融配合,盘活存量基础设施资产,带动增量项目建设,形成基础设施投融资良性循环。在化解风险的同时加快构建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

bjwomencode

我来说两句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