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雷锋经典的镜头,原来是在这条护城河附近拍摄的......
2023-01-05 14:24:47
北京晚报
记者:作者:杨良志

北京“前三门”(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大街坦荡如砥,年龄稍长的人都知道,地面下北边是原北京内城南城墙的墙基(现崇文门东的“明城墙遗址”向西延伸是也),南边是原北京内城南城墙外环绕的“护城河”(现为“盖板河”)。北京文史研究馆《北京文史》杂志2022年第4期审稿时,其中一篇伦志清先生的《忆少年时的东莞新馆》颇引我读。现在刊物已出版了,但刊物阅读面毕竟有限,我倒想就其中几点内容作一个引荐。

宣武门箭楼及护城河旧影

伦志清所说的“东莞新馆”,位于宣武门外西侧的“上斜街”上,其北临着护城河。伦志清描述了他小时候,上世纪50年代护城河的情景:“上游河水充沛,河两岸堤边绿草茵茵。河北岸靠城墙,往西看是西便门护城河拐弯处,河中间有座柳树岛,往东瞧是雄伟的宣武门城楼……春夏秋季,我们常在河边、小树林和草地上拿着竹棍网子,追捕蝴蝶、蜻蜓和蚂蚱……在护城河边上捞蝌蚪、小鱼和鱼虫。”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学雷锋运动中,我们经常在荧屏上看到雷锋擦拭自己爱车的镜头:车头上红底白字的“解放”二字和雷锋帽徽上的红色星星相映生辉。还有雷锋在驾驶座上专心读《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的镜头:白底金字的书捧在胸前,雷锋忘我地阅读。雷锋手中的抹布清水涟涟,身后是一派绿树婆娑的风光……原来这些镜头就是在宣武门外护城河中的柳树岛附近拍摄的,伦志清和他的小伙伴们或许都是不远处的围观者。

西南角楼旧影

护城河也是孩子们的游泳场。宣武门外往西的一段河道,水中的闸坝激起浪花溅溅,人称之为“响闸”,从河床下边到北半边的斜坡上曾经整齐地码砌着一大片石板,丰水时基本上全没在水中,枯水时就有不少裸露在河坡上,石板表面凹凸不平,长度大约是一个成人的身高,厚度上也有孩子们半个多胳膊那么厚。离开这块石板地,孩子们的细腿往往会“陷”到淤泥里,有时候甚至会没到膝盖。而踏上了这块石板地,那就绝无“别马腿”之虞,只不过脚底下麻扎扎的有点“硌”。1958年,这段河道断流清淤,工人们用“吊轮”将一块块大石板运到岸边,用锤子凿,扁铲磨,规整成长方形六面溜平的原石板材,齐刷刷堆在岸边。不久,它们被大平板载重车调集到天安门前的旷地上,用来铺筑广场坦平的路面了。历史很轻巧地翻过了这一页,后来似乎也没有什么人再述及曾铺在河边的这块石板地了。

伦志清从自己住过的“东莞新馆”追溯起,逐步扩及宣武门外的寺庙衙署,会馆名居,考索其源流本末,辑录其逸事佚闻。宣武门西、城墙根儿侧,有“象房”、“象坊桥”、“象来街”等地名引人注目。“洗象为北京应时风俗之一,于每年六月初六举行,地点则在顺治门外迤西响闸地方。是日晨,由象奴从顺治门内西城根象房,将各象率至响闸地方之河中洗之……是日也,无论老幼贫富,倾城而至,沿河两岸,皆极拥挤……河中之象用鼻吸水,向两岸喷之,适当其冲之男女头面淋漓……”这是1936年出版的《北平岁时志》所引资料,编者即京华史家张次溪——他是“东莞会馆”的另一家住户。

伦志清梳理这些内容时才明白,原来他们小时候游玩、踏过无数次的大石板,就是古代皇家洗象池即群象大浴场里的。河里,孩子们的小瘦腿都有陷进淤泥中的危险,在当时,几千上万斤的大象,倘没有大石板的“托底”,那场面不可设想。

沿着护城河再西行,今天长椿街路头有一片蓊郁的园林绿境,有隐约的城墙建筑在焉。应该说这里是与城东崇文门东侧的“明内城城墙东南角楼遗址”相对应的“明内城城墙西南角楼遗址”。只不过这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仿建的工程,在城墙的高度、厚度以及用砖的尺寸上都不够,而且长时间以来,很多人都以“西便门城楼遗址”称之,给人们造成了认知上的混乱。这当然属另事,暂且搁下不提。

伦志清他们当年走西护城河,到了残破的西南角楼一带,发现有越来越多的“陶圈”突出地面。它是黄土烧制的井圈,红褐色,每个井圈直径约1米,高约50厘米,厚约10厘米,圈内还有清晰的绳纹。快到西便门河水拐弯的地段,“陶圈”密度增大,大略数下就有十多个。当时挖掘、整理这些陶圈的考古人员回答孩子们,这些主要是战国时代的古井,靠近西便门一带,应该有座古村落……多少年以后,伦志清在古长椿寺改建的“北京宣南博物馆”中看到了老朋友:“陶圈”。

伦志清是宣武门上斜街的老人,1950年生于北京,1968年去东北插队,1979年回到北京,近年来从事北京历史文化研究。他的祖父是著名的藏书家伦哲如(1875-1944),北京大学、辅仁大学教授,他与张次溪同居于“东莞会馆”(老馆)时建“续书楼”,并将毕生精力投入“续修《四库全书》”之中,张次溪自少便从伦先生那里求学。伦哲如先生在南新华街小沙土园开过著名的“通学斋”书铺(应是在今“海王邨”西邻,《贩书偶记》的孙殿起也在通学斋),伦哲如所著的《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享誉书林,后来他的毕生所藏图书归入北京图书馆。伦志清的父亲伦绳叔(1919-1981),是北京汇文中学、三十一中等校的优秀物理教师,晚报的读者中应该不乏他的学生。年逾七旬的伦志清拾笔作少年时宣武门一带的风物杂记,他在《北京文史》上的文章当然比我这里转述的更丰富而细致。

bjwomencode

我来说两句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