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初春时节“倒春寒”,小儿养护有讲究
2024-02-19 11:41:16
应急总医院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自然界阴气下沉,阳气生发。此时天气乍暖还寒,气温高低变化无常,但仍以风寒为主。人理应顺应自然,防风保暖仍是此时养生的重点。

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初生之小阳就像一棵棵的小树苗,生机勃勃而又脆弱,因此更加需要保护。立春时,自然界依然寒气未衰,如果因为进入春季,就马上减衣食冷,不注意保护好阳气,则会造成即发各种呼吸道疾病,反复感冒、咳嗽。立春亦是风邪主气之时,如果遭受了风邪的侵害,尤其是那些体质较弱的儿童,就可能会因为风邪的影响而出现病症。《黄帝内经》有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风邪可能当时未发病,却仍然留在体内,在夏季遇到湿邪的情况下,这些风邪就会与湿邪相结合,影响脾胃的功能,从而引发腹泻等症状。即所谓的“飧泄”。

虽然已经立春,但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倒春寒”,小儿在初春时节应该如何养护呢?应急总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孙叙敏为大家支招。

1.背暖

“后背”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一般情况下感受邪气,背先受之。背若受寒则易发生呼吸道疾病,比如发热、打喷嚏、鼻塞、流鼻涕、脖子不舒服、颈痛、咳喘、头痛等等。严重者病邪循经入腑,入里伤于肺部,并发肺炎。所以家长平时就要注意把孩子的后背暖起来,比如穿个小背心,穿个高领衣服护住脖子。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抵御外邪,减少发病。孩子若已经背部受凉,家长可以使用热水袋暖背、电热毯暖背等方法,也可以煮葱白七味饮帮助孩子发汗驱散外邪。

2.腹暖

“腹部”是中焦脾胃之所,腹部保暖就是保护我们的脾胃之阳。我们都知道,脾为后天之本,胃乃“水谷之海”。脾胃是人体赖以生存的能量运化中枢。小儿的体质特点之一是“脾常不足”,就是说儿童容易出现消化系统疾病,保持腹部温暖就是为了保护脾胃不受凉。腹部一旦受凉,孩子会出现恶心、食欲不振、肠鸣腹泻、腹痛、排绿色大便等。我的建议是平时一定要养成把衣服塞到裤子中的习惯,家长要多督促孩子,睡觉时更要注意。

3.足暖

“寒从足底生,百病凉上起。”足在人体的最下面,中医理论认为“下属阴”,足部非常容易遭寒邪入侵。足位于肢体的末端,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较差,容易发凉。足部还是许多经络汇聚的部位,穴位众多,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关系密切。建议孩子下地行走必须穿袜、穿鞋,不能在地板上光着脚丫走路。另外,睡前用温水给孩子泡泡脚也是暖足的好法子。

4.头凉

中医理论有“头为诸阳之会”之说。古语道:“寒从脚起,热从头散”。相对于脚而言,头部的温度较高,孩子体表散发的热量有1/3是经头部发散。头部也是孩子出汗较多的地方,许多孩子一奔跑就会出现满头大汗的情况。头部易热、不易凉,应保持头部适当的凉爽,有利于为身体散热。

5.心胸凉

中医将心归为五行中的火,认为心本就有火的特质。如果穿衣过多,心胸部过热,外热接内火,会导致口干舌燥,腮红面赤、手足心热、心情烦躁,晚上睡觉时踢被子、盗汗等。所以心胸凉才能帮助散热,尤其是对一些小男孩。

6.勿受惊

尽量不要让孩子见平日不常见、容易引起孩子惊吓的人和事物。《诸病源候论》指出“小儿神气软弱”,容易受到惊吓。孩子脏腑稚嫩,不但身体发育不全,心神也较成人怯弱。《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亦认为“(幼儿)或见未识之人,或闻鸡鸣犬吠,或见牛马禽兽,嬉戏惊吓,或闻人之叫呼,雷霆统炮之声,未有不惊动者也”。惊吓会导致孩子精神不安,引发夜啼、癫痫等诸多病。另外,恐则伤肾,受惊吓也容易影响肾精的养护,来年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7.勿过量运动

虽进入春季,外界仍然阴气未衰,人应顺应自然适当发汗,发汗的同时要注意收敛精气。过量运动则会使得阳气升腾,不利于保护初生之小阳。过量发汗还会耗伤阴津,使得肝气更为亢盛,表现为烦躁、注意力不集中、惊风抽搐等。所以一定要适当运动,待天气温暖时户外运动,振奋阳气。

立春是儿童养护的关键时期,一年之计在于春。各种病原体在春季也容易流行。预防措施上最重要的就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适当运动、规律生活、适量饮食、保持愉悦的心情,以上种种缺一不可。我们也可以尝试一些中医药干预的方法,可以常备小柴胡颗粒作为春季主药。挂一些芳香化湿、祛风防寒的中药香囊也是不错的选择。

bjwomencode

我来说两句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