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馆、茶饮、小微艺术馆、小微博物馆、小型文化空间……伴随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钟鼓楼、前门、天坛、先农坛等中轴线沿线,一批小而美的美育空间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
在这些新兴的美育空间里,新玩法、新体验、新消费场景层出不穷,不断拓展着中轴线的深厚内涵,丰富着人们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新鲜体验。
古建“流量”变“留量”
2月3日,时值立春,在中轴线最北端的鼓楼院内,首次举办的迎春、鞭春牛活动人气颇高。
这两年,钟鼓楼持续火出圈。在文物活化利用政策的推动下,鼓楼一层腾退,恢复券洞的历史原貌,推出“时间的故事”主题展,每天都吸引众多参观者前往。参观完展览,人们又奔鼓楼一层院内的“钟鼓饮时”,喝一杯二十四节气主题饮品,吃一个特色甜品“鼓鼓生风”,品味舌尖上的时间文化。“钟楼灰和鼓楼红特饮受到游客欢迎,时间护照吸引了不少年轻游客专程前来集章打卡。”运营团队方壶齐物社相关负责人说。
钟鼓楼及其周边流量火爆,700余年历史的宏恩观也在列。2024年,修缮完成的宏恩观变作“观中”中轴线文化博物馆开放,人气持续增高。古建空间的活化利用让“流量”变为了长久的“留量”,短暂的“爆红”正在成为持续的“长红”。
精美文创讲好中轴线故事
2024年12月21日,有560多年历史的先农坛庆成宫正式向公众开放,“致中育和 嘉礼庆成——先农坛庆成宫数字常设展”等3个展览同时揭幕。
修缮后的庆成宫融入现代展示手段,生动再现了历史场景。展厅里还打造了一处“数字中轴·时空舱”,展示北京中轴线的壮美气象。庆成宫后殿,文创空间里人气足。今年春节假期,这里举办了拓印送“福”活动,人们特意来参观祈福,祈愿“家庭和美”“好事连成”。
春节期间,庆成宫文创市集火热开张,京津冀30余家博物馆携数千款文创产品亮相。尤其是最热门的“天宫藻井”冰箱贴,供不应求。“庆成宫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记忆,首次在春节期间开放并举办系列活动,希望更多观众能够了解先农坛,感受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负责人透露,除了藻井冰箱贴,该馆还将持续推出精美文创,讲好先农坛和北京中轴线的故事。
艺术空间打开“观坛”新体验
在宽阔的露台凭栏远眺,蓝瓦红柱的天坛祈年殿在苍松翠柏的映衬下,更显庄重肃穆。在中轴线南端、享有“京城珍珠第一家”美誉的红桥市场顶层,观坛艺术空间为人们观天坛、了解中轴线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视角。
坐直梯直达红桥市场五层,便是集展览、书店、下午茶、会议、餐厅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观坛艺术空间。举目远眺,天坛的壮美恢宏尽收眼底,日暮时分的光影为祈年殿嵌上了一层金边。这是在其他地方少有的“观坛”新视野。
为了契合“观坛”这一主题,露台空间散布了七个半球形的玻璃屋。“这七个玻璃屋对应的就是天坛的七星石,远看又像是一颗颗珍珠散落在屋顶,与红桥市场的珍珠主题相呼应。”观坛艺术空间主理人明敬说。精巧的设计不止于此,借助天坛的文化属性,还研发了祈年殿造型的小蛋糕、观坛咖啡、无酒精的“日落”特调,带领人们打开“观坛”新体验。
中轴线沿线,美好的文化空间不止于此。距离故宫东华门不到300米,南池子美术馆园中一泓池水,明朗清雅。后楼为展厅,定期有不同艺术家作品展出,旨在满足人们独家、小众的审美情趣;在中轴线南段的天桥区域,腾退出的老院子引入艺术家工作室,打造了集赵春香微妙艺术馆、马海方小微艺术馆等的胡同小微博物馆群;前门东路大江胡同的牌楼对面,300平方米的法原博物馆内,百余件传统民间建筑精品木构件琳琅满目,带领人们走近古建……
中轴线保护不断汇聚文化流量,流量热度持续激发老城焕新。中轴线沿线上的美育空间,不断汇聚着勃勃生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