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用钢琴,弹奏出对生活的热爱。”春节假期,因患胶质瘤一度对晚年生活失去信心的赵女士,又弹起了心爱的钢琴。北京和石家庄的医疗专家联手努力,治疗了她的恶性肿瘤,保全了她的手部功能。
赵女士不是京津冀医疗协同过程中获得福祉的个案。近年来,京津冀医联体不断扩容,检查结果互认持续扩大,异地医保结算日益便捷,三地间就诊看病日趋“同城化”。
检验检查互认
共享项目超百项
“按您上回说的,检查、化验都做好了,CT、核磁也拍了。”2月初,张家口患者王先生到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肿瘤科主任医师鱼锋的诊室复诊。
王先生今年60岁,因患骨肿瘤2023年在积水潭医院做了手术,主刀的是鱼锋。此后,他遵医嘱每3个月复查一次。 “
从走进诊室到离开医院,前后用时50分钟。当天下午坐高铁就到家了。”王先生说,“比想象中方便得多。”
题字:舒乃仁
如此便捷,是因为京津冀检验检查结果已经互认。“过去复诊,外地患者得跑两趟北京。”鱼锋解释,挂号开单据、检查、等结果、再挂号复诊……一套流程下来,少则两三天,多则一礼拜。而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的落地,不仅减少了重复检查造成的资源浪费,更缩短了就诊和等候的周期。
北京市与天津市、河北省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范围还在持续扩大。河北省卫健委介绍,目前,京津冀914家医疗机构实现60项检验结果互认,686家医疗机构实现50项影像检查资料共享。
“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为患者提供更加省时、省力、省钱的医疗服务,这是医护人员共同的心愿。”鱼锋说。
京津冀
建立医联体115个
春节假期,宣武医院河北医院副院长、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汤劼收到了石家庄患者赵女士发来的拜年微信,并附上了自己弹奏《我的祖国》的视频。
几个月前,赵女士因突发抽搐被家人送到宣武医院河北医院。经检查,她脑部负责手功能的区域出现了病变,被确诊为胶质瘤。详细了解了患者情况,汤劼给出的手术方案是——施行前沿的“术中唤醒”治疗,这样可以保护相关功能,也能更精准地切除肿瘤。
经过长达6个小时的缜密操作,手术顺利结束。两周后,赵女士平安出院了。
“建立医联体以来,河北医院脑肿瘤治疗量增长了10倍都不止。”汤劼说,河北医院就有30多位北京医生,像他这样“两头跑”。以前当地做不了的手术,现在都能做了。
该院只是一个缩影。今年1月,河北省宣布京津冀医联体由2023年底的40个增至115个,越来越多居民不出省就能看上名医。
津冀患者
在京直接结算
在北大人民医院心内科复诊后,石家庄患者王先生到人工服务窗口办理结算,不到3分钟就成功缴费。
王先生的手机收到短信,详细列出费用明细。他感慨:“以前来北京看病,报销手续麻烦得很,现在直接结算,省心多了!”
68岁的王先生确诊冠心病4年。因需定期复查心脏支架术后情况,他选择到北大人民医院复诊。“2022年,第一次来北京复诊,得提前到石家庄的医保局备案。就诊时自己先垫付检查费,回石家庄交材料,再等报销。折腾了一个多月,报销费用才到账。”他回忆。
2023年4月,京津冀三地同时明确规定,三地参保人员在区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时,持医保卡或电子凭证即可自动视同备案。
此后,王先生就医流程简化了:“2024年开始,连手机备案都不用了,挂号时刷医保卡直接报销,和在本地看病没区别。”
目前,津冀两地患者在北京市所有有床位的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以及在30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就医,均可办理异地直接结算。北京市开通门诊慢特病异地直接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达到2500余家。1400余家定点零售药店开通自主购药异地直接结算。
京津冀医疗协同不断深入推进。更多像王先生这样的慢性病患者享受到“跨省同城”的便利。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