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种下大爱的种子 开民族团结的花
2023-05-25 16:57:14
中国妇女报

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来到马新华家时,她早已精神抖擞地站在自家院子门口热情迎接。走进院里,正对着的是一栋崭新平房,墙上画着大漠胡杨骆驼的壁画,最左边的正门大大地开着,院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还摆放着许多盛开的鲜花。

虽然这是马新华一家人常年生活的自家院子,但总是吸引着一波又一波的客人前来参观。

今年59岁的马新华,是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公安局退休民警,因为用无私的大爱帮助了一个个困难的人,做了一箩筐的好事,被亲切地称为“马大姐”,而她的大院完整地记录了她多年来的爱心故事。

来自四个民族的十人全家福

马新华家墙上显眼的位置,印着一张特殊的全家福。照片上共有十个人,其中除了马新华的丈夫、儿子、儿媳、孙女,还有与马新华一家并无血缘关系的一名老人、一名小伙和另外一家三口。

马新华与这位老人的相遇,在2004年初冬的一个傍晚。那天,额敏县非常寒冷,刚下班走在路上,马新华看到路边躺着一个人。作为一名公安民警,她第一反应就是赶紧上前询问情况,发现是一个差不多60岁的老人,已经冻得说不出话了。因为离家不远,马大姐就把老人先请到了家里,丈夫给老人做了一碗热腾腾的汤揪片。

后来,马新华了解到这个老人叫杨吉春,是汉族人,无儿无女,老伴2003年去世了。孤身一人的他在暖和的时候就选择来到城里打工,住在临时的宿舍,但到了冬季,工作暂停了,就没有了住所。

当天晚上,马新华让杨吉春住在了自己家。

跟丈夫商量了一晚上,马新华决定将老人留下,对老人说:“以后你就和我们住吧,这里就是你的家”。

“他当时太饿了,端着碗不停地吃。我就想到了我父亲以前是不是也这样挨过饿。”马新华回忆。

父亲去世得早,马新华对待杨吉春就如同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尽心尽力。那时候马新华家里并不富裕,再加上杨吉春年纪大了,患有多种疾病,经常需要去医院治疗,还两次住院。为了帮杨吉春看病,马新华欠下了6万多元,一直到退休的时候,才把钱还清。

就这样,杨吉春成了马新华一家合照里的一员。记者拜访的时候,杨吉春老人已经八十多岁了,身体还硬朗着,一大早就出门到亲戚朋友家吃酒席去了。

除了杨吉春,全家福里的其他人也是马新华带回家的。

照片里穿着警察制服的小伙子吾拉孜别克是2012年来到马新华家的,那时候他12岁。从一名衣衫褴褛、发育不良的孤儿,到完成高中学业,再到今年3月通过考试,成为兵团第九师165团的正式职工,在马新华的养育下,吾拉孜别克开启了自己全新的人生。

照片中右方站立的一对哈萨克族夫妇和一个孩子是马新华在2009年收留回家的。那时候,这对夫妇来找马新华租房子,妻子沙依拉古丽·阿哈依正怀有8个月的身孕。丈夫叶尔木拉特·克孜尔汗患有严重的疾病,无法继续承担放牧的体力劳动。同时,这对夫妇也是孤儿,没有亲戚朋友可以依靠。马新华就主动让他们免费住进了家里,帮助他们学习汉语和技能,并帮助他们顺利就业。有了自力更生的能力,他们的生活越过越甜,儿子12岁那年,也是他们来到马新华家的第12个年头,这对夫妇在额敏县城购买了新房,搬进了新家。

马新华是回族,丈夫米吉提·阿不都热西提是维吾尔族,杨吉春老人是汉族,吾拉孜别克和叶尔木拉特·克孜尔汗、沙依拉古丽·阿哈依一家是哈萨克族,来自四个民族的十个人,因为马新华的大爱,成了幸福的一家人。

家庭教育种下大爱的种子

马新华对他人无私的帮助和奉献,在她看来理所当然。如果要究其原因,她觉得是来源于母亲从小对她的教育。

“我的母亲从小教育我要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马新华回忆,“还记得我12岁的时候有一回遇到朋友掉进了水里,我想都没想立马就跳下水去,后来把朋友救上来了。因为那时候我也还是孩子嘛,对于我的做法大多数父母可能会批评说太冲动了。但是,我妈妈当时却鼓励我,说我做得好,因为那是我的朋友,在遇到困难的关键时刻就应该站出来。”

在几十年的人生中,马新华一直传承着来自母亲、来自家庭的这种大爱的精神。

马新华觉得家庭教育和家教家风建设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这也是她在遇到杨吉春老人、叶尔木拉特·克孜尔汗和沙依拉古丽·阿哈依夫妇、吾拉孜别克这些没有家人依靠的陌生人时,选择给予他们家的温暖,并像亲人一样,从生活、教育、就业等各个方面无私帮助他们的原因。

“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今天”,吾拉孜别克说自己一定会好好工作,来报答“马妈妈”的恩情。

除了帮助他人,马新华平时最爱种些花花草草,给家里增添更多生机和色彩。院里种着多种不同的植物,每天她和杨吉春老人都会精心呵护。

“养花就是养性。”马新华说。

家庭教育给马新华种下大爱的种子,让她如花一样,盛开芬芳,惠泽万物。

多一块牌子,就多一份责任

2020年,马大姐退休后决定继续发挥余热,把家里的两间30平方米的房屋打造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让家庭小院成为帮助居民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精神家园。随着到爱心小院的人越来越多,在援疆资金的支持下,小院改造升级成“马新华民族团结大院”。自去年4月1日正式开放以来,已经接待两万多人参观。

在大院门口,记者看到墙上挂了“巾帼教育基地”“妇女微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雷锋精神传承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等十余个门牌,如果不仔细观察,很难发觉这里是一个普通的居民自家院子,还住着一大家子人。

把自家院子建成教育基地,是马新华自己的想法,也是老百姓的心声。

“因为我长期在一线工作,大家都认识我,也知道我的家在哪里,老百姓经常有事情不知道该找谁,下班之后就跑到我的家来找我。后来家里人给我出主意,让我退休之后在家门口、社区门口或者车站搬一个桌子去接待老百姓。再后来社区知道了这件事,就把我推荐宣传出去了,慢慢就有了这个新的大院和房子。”马新华说。

在马新华的带动下,她在社区工作的儿子加吾兰,孝老敬亲,主动为突发疾病去世的老人料理后事;在学校当老师的儿媳加依娜,自掏腰包帮助困难学生;邻居李玉英主动“凿墙开门”,帮助邻居建房;姐妹吐尔逊汗,精心照顾丈夫的弟弟、妹妹长大成人……整个村庄处处发扬着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

不只是额敏县,全国各地来到这里参观、了解过马新华事迹的人都受益匪浅。

“有一天一个正在读大学的女孩来参观之后跟我说,她以前觉得一个人好像很渺小做不了什么,但是从我的身上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也可以很强大,所以准备毕业后去做些有意义的事。”马新华感动地说。

马新华也先后获得“新疆公安机关交警系统民族团结标兵”“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自治区最美家庭”“自治区文明家庭”“塔城地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诸多荣誉。2023年马新华家庭还被全国妇联评选为“全国最美家庭”。

谈及将来,墙上画着的大漠胡杨骆驼壁画所蕴含的“坚韧不拔”的精神代表了马新华的理想。

“我虽然老了,但还要坚持。既然已经做成一种事业了,就要做到最后,只要我有力气,就要继续做下去。我家门口挂了多少个牌子,就有多少担当、责任和使命。”马新华坚定地说。  

bjwomencode

我来说两句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