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孩子身体频频“报警”,可能是心理在“呼救”
2025-03-31 16:32:07
学生健康报

常常听到有父母这样抱怨:“这孩子今天说头痛,明天说胃痛,我们跑遍了市里的大医院,做了各种检查,医生都说没事,可他就是难受,不去上学。你说他是不是装的,找的借口。”

每当这个时候,我一方面很体谅父母的心情,一方面又很同情孩子的遭遇。我常常宽慰父母要冷静,孩子不是装的,他自己也不想这样,这确实是一种病,病名是躯体化障碍。听到这句话,父母往往会沉默,而孩子会泪流满面,甚至嚎啕大哭,终于有人理解他了。

 

为何心理困扰通过躯体症状表达

13岁的小明因为“哮喘”已经在家休学1年了,家人陪着他去了11家医院,做了各种检查,平喘的药物用了很多种,可是效果不明显。最后,小明在精神专科医院被诊断为躯体化障碍,系统治疗后停用了所有的平喘药,性格逐渐变得乐观开朗,准备返校上学。为什么孩子的心理问题会以身体的不适表现出来呢?

青少年时期,孩子的大脑仍在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前额叶皮质,这一区域负责情绪调节、冲动控制和决策等高级认知功能,在其尚未完全成熟时,孩子难以像成年人一样有效地管理和表达情绪。具有躯体化症状的孩子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压抑;二是敏感。孩子难以用语言表达情绪,或者表达情绪的方式显得不合时宜,因此,孩子的情绪更容易通过躯体表达出来。

此外,社会因素和医源性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比如,孩子担心被诊断为心理疾病后受到歧视;过度的医学检查、模棱两可的诊断,甚至不恰当的科普解释都可能使孩子的躯体化症状加重。有的孩子经常关注一些疾病表现,总是将自己往症状里“套”。

心理学有个“因病获益”现象,这并非贬义词,也并非指孩子故意为之,许多状态是在本人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发生的。

“因病获益”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避免某些不利;二是满足某种需求。心理上的情绪问题会投射到生理上。比如,有的孩子一去学校就开始恶心、呕吐、胃痛;一想起某个压力性事件便感到心慌……孩子也许不想上学,但是又无法说出自己的需求,就会通过躯体症状来让自己的需求获得满足。

 

躯体化障碍有哪些表现

这种疾病的症状涉及身体的各个部位,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总结起来有两个特点:一是部位不固定;二是性质不明确。具体表现如下。

神经系统:如头痛,常伴随头晕,时轻时重。

循环系统:心慌、胸闷、胸痛,甚至会感觉自己快不行了,常被误诊为心脏病。

消化系统:恶心、胃痛、腹泻、消化不良等。

呼吸系统:喘、咳、憋、闷。

皮肤症状:皮肤对情绪刺激极为敏感,常见症状可概括为痒、灼、痛、麻。

耳鼻咽喉:如空鼻症、咽异感症等。

泌尿系统:尿频、尿痛、排尿困难等。

当孩子出现躯体化症状时,如何鉴别是真的躯体疾病还是心理问题呢?

躯体化障碍在临床上容易被误诊,很多家长带着孩子辗转各个医院,最后才到精神心理科就诊。因此,早期快速识别躯体化障碍,避免走弯路很重要。

在这个病的诊断中,要关注“三多”“一少”两个特征。“三多”:一是孩子自己描述的症状多,如头痛头晕、胸闷气短、反酸等;二是就诊的科室多,如心内科、消化科、泌尿科等;三是尝试的治疗手段多,如中药、西药、针灸、理疗等。“一少”是指阳性检查结果少。孩子往往做了很多检查,但检查结果大多都显示正常。

 

家长可以这样做

一名家长说,我们被孩子折腾得精疲力尽,真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别担心,这就来给您支招。家长要先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压力源,是学习、情感还是人际关系?再带孩子做个全面检查,确定是身体问题还是心理原因。

家长和孩子都要直面现状,其实,这就是一次“心灵感冒”。千万不要让病耻感成为治疗的绊脚石,尤其是家长。

此外,要积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争取早发现、早干预。注重家校合作,轻症者可先进行心理治疗,重症者要进行系统治疗,必要时住院治疗。最后要强调的是,越是这个时候,父母越要有稳定的情绪和自我控制能力。父母情绪稳定是孩子安全感的源泉。

bjwomencode

我来说两句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