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读懂父母的“脆弱”
2021-11-11 15:10:20
北京晚报

案例

“孩子们不心疼我了”

72岁的王女士最近让家人很头疼。王女士退休前在一家工厂工作,退休后在家帮忙照看孙子。三年前,王女士因冠心病做了心脏支架手术。虽是微创手术,可王女士在手术中遇到了问题:术中出现了出血、休克等危险情况,医生连续抢救8小时,总算把她从“鬼门关”拉了回来。随后,她又昏迷了20多天。醒过来后又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

出院后,王女士的身体渐渐康复。但没想到,康复之后的王女士就像换了一个人:原来很随和的她,动不动就发脾气,看什么都不顺眼。天天和孩子们念叨着:“我自己是没什么用了,我就等死吧!”儿女们想着,老人刚出院心情不好,过个一年半载就好了。没想到,过了一年,王女士变得更挑剔了:吃饭时,王女士自己不吃却紧盯着保姆,嫌保姆吃得太多,有时候甚至会对保姆破口大骂;女儿怀孕了,想吃两个鸡蛋,王女士也不让吃,理由是女儿多吃鸡蛋会营养过剩;王女士每天就在家里详细研究各个医院药物报销比例,以免多花自费的“冤枉钱”。计算着医保报销比例的同时,王女士却花几万元为自己买了大量的保健品,还每天坚持去按摩店做按摩。儿女看见她“瞎花钱”都劝她别上当受骗,但王女士觉得孩子们现在不心疼她。“我已经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了,怎么就不能花点钱!”

专家

性格变了实际是“脑子”变了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孙新宇说,其实老年人突然变得脆弱,与他们的躯体疾病是分不开的。人步入老年期后,躯体的疾病越来越多。调查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高达54%,超过7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及两种以上慢性病;此外,老年人患急性疾病的机会也不少,如外伤骨折、肺炎、腹泻等。这些疾病不但会影响老年人的脏器功能,也会给老人的心理状态带来改变。

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每种疾病都会对身体机能产生影响,同时或多或少也会影响心理和精神活动,只是发生作用的机制和影响程度不同而已。王女士开始是昏迷,意识不清,随后出现一些情绪变化。之后,她的人格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与王女士手术意外造成的脑功能障碍有关,应该归结为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或者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这种精神障碍是由身体的疾病所引起的,会随着身体状况的好转而好转。因此,积极地治疗原发疾病是改善精神症状最基本的原则和最有效的策略,必要时,也可以针对患者精神异常表现,对症应用一点精神药物。

孙新宇给王女士用了很小量的情感稳定剂。这一点点药,使王女士的情绪行为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儿女们也觉得松了一口气。

案例

“儿子的日子肯定过得很窘迫”

董女士今年70多岁。退休前是一名科研人员。在邻居和同事看来,董女士和老伴儿教子有方,两个孩子都非常有出息,女儿在京生活美满,儿子现在已经定居在加拿大,并且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

董女士特别心疼自己的儿子,每天都要通过网络和儿子视频,看看儿子的生活和工作情况。“我就是担心他们在那边生活不好,不知道他们挣的钱够不够花。我和老伴儿的退休金不少,如果需要,我们可以帮衬他们。”儿子每次都婉拒妈妈的好意,实际上,儿子的经济条件确实不错。

两个月前,儿子给她报喜,说儿媳妇怀孕了。董女士更担心了:儿媳妇怀孕了,谁给我儿子做饭啊?“不行,我要去加拿大,给他们做饭去。”儿子在视频里几次拒绝了妈妈,一再向她保证,小两口能把日子过好,请老人放心。董女士看儿子这么坚决,一点没有打消去加拿大的念头,而是更坚定地相信“儿子的生活就是太窘迫了,他怕我见到他们生活困难,就不敢让我去。”

实际情况是儿媳妇的父母已经在加拿大帮忙照顾女儿女婿,但儿子不好意思和董女士直说。后来,儿子偷偷地和在北京生活的姐姐说了实话,也猜测着母亲是不是精神方面有点小问题,希望姐姐带着母亲到医院看看病。到了医院一检查,医生诊断董女士实际上是抑郁偏执状态。

专家

离谱是因为抑郁偏执

其实,董女士出现这种状况也不奇怪,儿子移民之后,董女士的老伴儿身体出了一些状况,本来挺精神的老爷子一下子变得需要别人照顾,董女士自己的身体状况又不是很好,这种变化导致董女士“抑郁”了。孙新宇说,老年抑郁患者与中青年的抑郁患者有着明显的不同:中青年抑郁患者往往表现为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但老年抑郁患者常常表现为担忧,有时候甚至是很可笑的担忧。董女士这种对儿女的过度担忧实际上是抑郁的变性,表现为偏执。她固执地认为儿子就是生活不好,无论孩子们怎么解释,都不肯相信。这种状况就需要使用抗抑郁药物,很快就能缓解症状。

案例

一上午测10次血压

刘先生今年68岁,是一位退休公务员。半年前刘先生出现过下壁心梗,此后血压有些偏低,心率快。那段时间,刘先生变得特别脆弱,天天给儿女打电话催着孩子们带他去看病;他也找自己认识的医生朋友反复询问是不是自己的病情加重了。最近,刘先生血压略有升高,特别是到了晚上,血压上升得比较明显,服用安定后有点效果。血压的一点小波动,让刘先生心神不宁,他开始反复地自测血压,有的时候一上午就要测10次。电子血压计的数据稍微有点波动,他就紧张,还自己给自己调整降压药。血压“不消停”的时候,偏巧血糖也来找麻烦,也变得不稳定。刘先生还时常念叨自己胸痛、气短,反复做心电图检查,也没有发现异常。

专家

恐病是因为焦虑

刘先生这种“脆弱”实际上反映了他对疾病和治疗的担心。对刘先生来说,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需要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来改善他的焦虑情绪,刘先生的躯体不适症状就会随之消失。孙新宇说,这样的老年人其实不少。她刚刚接诊了一个患者,这位患者在一个老朋友得了胃癌去世后,就开始感到胃部不舒服、反酸水、烧心,她觉得自己也得了胃癌,于是就开始到处做检查。

做了胃镜,医生说没问题。她认为这家医院没看出来自己的病,于是换一家医院接着做胃镜,医生否定,她就换家医院接着做……反反复复做了多次检查后,她遇到了一位有经验的医生,建议她到北大六院看看。“很典型的疑病,也是抑郁焦虑的一种表现。吃了一星期的抗抑郁药,她的胃部不适症状就好多了,担心也基本消失了。”

孙新宇说,老年人患上严重疾病或者慢性躯体疾病后,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面对躯体疾病带来的疼痛、痛苦、健康丧失、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下降乃至死亡,老年人会变得脆弱和无助,这时,老人表现出的关注自我、放大疾病、过度紧张等情况,实际上是在向家人或者外界救助。做儿女的除了照料他们的生活外,还要给予最大限度的理解和支持,鼓励老人放下包袱、看到希望、积极配合治疗,打消生活顾虑。对于老年人患病后出现的诸多异常行为,甚至是难以理喻的言行,要理解,盲目指责和纠正不仅没有效果,还会增加老年人的负性情绪。与躯体疾病相关的精神障碍多数会随着原发病的治疗而好转,有一些疾病如痴呆、癌症在疾病进展过程中伴随精神状态改变,精神状态又会严重影响躯体疾病的治疗和患者的生活。这时,除了家人的陪伴和理解外,最好求助精神专科医生的支持,千万不要讳疾忌医。

本报记者 贾晓宏 J146

bjwomencode

我来说两句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