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这项运动,在冬天的北京很受欢迎
2021-10-27 17:00:59
北京日报

寒冬,对于热爱运动的北京人来说可不是“宅”的时候,而是“冬练三九”正当时。在北京人的冬季户外运动中,有一个历史悠久且十分了得的项目,那就是冬泳。从上世纪50年代起,北京人的冬泳就开始了。

“锻炼能蹚过冰河的体格”

上世纪50年代,北京就有人进行冬泳尝试。那时候,在市体育运动委员会等单位的大力推广和号召下,北京冬季开始兴起群众性体育锻炼。工前操、工间操,长跑,足、篮球比赛,越野赛,乒乓球表演赛,跳绳比赛,广播体操比赛,冰上运动竞赛和表演……各项冬季体育运动十分活跃,比赛热烈展开。(1954年11月27日《北京日报》3版,《本市冬季体育运动开始活跃起来》)1954年,北京抢在国家号召“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开展冬泳及滑冰、滑雪等活动”之前,率先开启了冬泳的尝试。您可能想不到,因为尝试冬泳而上了报纸的,是北京的一位普通中学生。

1954年的一天,北京101中学初中生耿军在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苏联老医生长期坚持在冰水中游泳、百病不能近身的文章。恰在这时,学校的学生会也号召大家坚持体育锻炼,提出“我们应锻炼出能蹚过冰河的体格”。这两件事给了耿军很大启发,于是他决定试一试“冬泳”。

学校有个自来泉,耿军从这一年的夏天开始,每天早晨都到自来泉去冲一下,等到了冬天,他已经能在泉水里游泳了。后来学校修了游泳池,耿军就和同学们一起开始在泳池里冬泳了。

这七八个学生真是不怕冷,不论是北风刺骨的早上,还是大雪纷飞的清晨,他们都身着泳衣,在0℃以下的池水中游泳锻炼。岸上的同学都替他们冷得发抖时,他们却在深绿色的池水中游得怡然自得。

坚持冬泳能给人带来什么呢?耿军说,他从来没有感冒过,究竟打什么时候起开始远离疾病他已经很难记清了。

据耿军同学说,在水里并不觉得冷,游完上来,感到全身的热气往外散,热呼呼的挺舒服。关键的问题是下水前。特别是在刮大风、下大雪的天,在洗脸房换好衣服后,推开门往出走思想上就有斗争:“风这么大,别冻着了,停一天吧!”但一想到青年人应该有坚强的意志,于是披上毛巾,一咬牙就冲出去了。(1958年12月11日《北京晚报》2版,《访“冬泳”参加者》)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北京冬泳运动爱好者的人数进一步增加,他们希望经常交流冬泳体会和经验,并进行科学的锻炼,纷纷要求建立群众性冬泳组织。1970年1月,一场大雪过后的一天,在玉渊潭八一湖东岸成立了北京最早的冬泳运动队——八一湖冬泳队。此后,北京各地区、单位的冬泳队纷纷成立。(1991年1月8日《北京晚报》3版,《北京最早的冬泳运动队》)

北京举行第一次冬泳表演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北京参加冬泳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在上世纪70年代末,每年入冬后,在京密运河、永定河、颐和园、紫竹院、北海、后海、积水潭、龙潭湖等水域坚持冬泳的有800人左右,而且是老、中、青年都有。

1979年1月14日,是“三九”的第六天,在三千多名观众的热烈掌声中,北京举行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冬泳表演。

朔风劲吹的八一湖北岸,热气腾腾、生机勃勃,74名参加表演的冬泳运动员积极做着准备活动。他们脱去薄薄的外衣,掏水润身。下午1时整,表演活动正式开始,运动员们从容不迫地沿着五条泳道奋力前进。有的游自由泳,有的游蛙泳,还有游蝶泳的。他们勇战严寒、搏击冰水的顽强精神和健康的体魄,给人们带来了温暖的感觉,仿佛冬天已远离。79岁的老医生林葆骆先游仰泳,接着改为踩水,两手轻轻划动前进,胜利地游完了50米泳程。时任国家旅游总局副局长的庄炎林同志等虽然都已头发花白,却游得很轻松。参加表演的还有两位女同志,当她们分别以蛙泳、自由泳的姿势游完全程时,观众对她们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她们取得了胜利。(1979年1月15日《北京日报》4版,《勇战严寒 搏击水浪 本市举行首次冬泳表演》)

从第一届冬泳表演开始,这项北京冬季的传统群众体育活动就一直延续了下来,每年“三九”天都会如约举行,成为北京颇具影响力的市级大型体育活动。在这支冬泳大军里,有工人、教师、干部、科技人员、学生和解放军指战员,还有外埠健儿、外国留学生和台湾同胞,既有七八十岁的老翁,也有七八岁的孩子。

上世纪80年代冬泳火到什么程度?在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1988年第十届冬泳表演赛上,岸上助威的观众有数万人之多,高呼着“锻炼身体,振兴中华”口号、搏击百米泳程的冬泳爱好者达到了1505名。那时,北京的学校还开设了冬泳选修课和讲座,有关冬泳的科研工作也大力开展。甚至在北京人最喜爱的龙潭春节庙会上,也设立了冬泳场。(1988年1月11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第十届冬泳表演盛况空前》)

清华首创冬泳“段位”赛

在上世纪90年代,一项由国家领导、依托社会、全民参与的跨世纪宏观群众体育发展计划——全民健身计划出台,并迅速启动实施。普遍重视身体健康的北京人,积极投入到全民健身的热潮中。曾经诞生了北京第一支学生冬泳队的清华大学,开创了一种群众体育活动的新形式——冬泳段位赛。这一活动得到了北京市冬泳俱乐部的肯定和推广,深受广大冬泳爱好者的欢迎。

按照冬泳段位赛的规则,凡坚持参加冬泳锻炼者均可参赛。以蝶、仰、蛙、自由任何一种泳姿游完50米,授予冬泳五段证书;以后每改变一种新泳姿加游50米则升高一段;用蝶、仰、蛙、自由四种姿势游完200米者为八段;连续3次被评为八段者获“荣誉九段”最高称号。(1994年12月15日《北京晚报》9版,《清华大学举办冬泳段位赛》)

1993年12月5日中午,在清华大学西湖游泳池边,冬泳段位邀请赛正热闹非凡地展开。二百多名京城冬泳爱好者聚集在这里,不顾阵阵寒风,纵身跃入刚刚捞去浮冰的池水中,奋力击浪。此次参加考核的214名冬泳爱好者,都获得了五段以上的段位。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是原核工业部71岁的高级工程师贺联奎,他已坚持冬泳12年;年龄最小的是西坝河二小的11岁少年苑楠。在八段比赛中,北京五中体育教师齐杰和海军总医院护士周毅分别获得男女冠军。(1993年12月6日《北京日报》5版,《第五届“千叶”杯冬泳段位邀请赛举行》)

渡海英雄练冬泳助力申奥

进入21世纪,北京申奥也到了关键时期。北京的冬泳爱好者战严寒、游冰水,以积极向上、顽强进取的精神风貌和新颖独特的表演活动支持申奥。而北京奥申委委员、成功横渡渤海海峡的张健,也在此时加入了冬泳训练的队伍。这是什么缘故呢?

原来,张健决定勇当横渡英吉利海峡的中国第一人,以这种独特方式为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助威。但是英吉利海峡的最高水温只有16℃,从医学角度讲,人如果在16℃的水里呆上两个小时,就会出现耗竭状态,体内温度会低于34℃,不仅肌肉痉挛、全身抽筋,而且会造成大脑意识麻木。因此,加强低水温训练,并以最快速度游过英吉利海峡是张健成功横渡的关键。而这就必须要进行冬泳训练。

从2000年11月到2001年3月,张健冒着刺骨的寒风坚持在清华大学游泳池、金海湖、龙庆峡水库的冰水里进行冬泳训练,以增强自己的抗寒力。在张健苦于经费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慷慨解囊,主办了横渡英吉利海峡活动,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让他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训练中去。(2001年5月18日《北京日报》2版,《决不辜负北京人民的期望——张健访谈录》)

北京时间2001年7月30日凌晨1时26分,在首都和全国人民欢庆申奥成功的日子里,张健在英吉利海峡劈波斩浪近12个小时后,成为第一个只身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的中国人。(2001年7月30日《北京日报》1版,《张健,好样的!》)

冬泳与奥运的缘分,在北京申办冬奥会时得以再续。2014年,以“助力北京·申办冬奥”为主题的北京市第36届冬泳大会在清华大学西湖游泳池举行。冬泳大会首次邀请河北和天津等地的冬泳爱好者参与,为北京联合张家口申办2022年冬奥会助力。

在北京申冬奥成功后,市泳协和市冬泳俱乐部便开始积极筹划推动冬泳“入奥”,方案也得到了中国游泳协会和中国冬泳协会的支持。市泳协副主席、市冬泳俱乐部主席孟昭澄认为,往届奥运会、亚运会的举办城市,有很多举办过富有该国特色的项目表演。冬奥会目前只有冰和雪两个项目,无法展现人类参与水上运动的风姿,冬泳“入奥”可以填补冬奥会的历史空白。(2016年3月16日《北京日报》12版,《市泳协推动冬泳进入冬奥会》)

2019年3月,在第五届全国大众冰雪季——冬泳游向2022主题活动上,来自北京、天津、河北、浙江、陕西等地的500余名冬泳爱好者进行了冬泳表演,在不到11℃的户外温度下,尽情展现冬泳的魅力,冬泳代表性人物、98岁高龄的庄炎林还获得了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健康标杆”奖杯和证书,共同为宣传北京冬奥会加油助力。(2019年3月29日《北京日报》12版,《冬泳好手户外开游迎冬奥》)

又是一年冬来到,想起北京人不畏严寒、破冰冬泳的勇敢劲头,似乎寒风也不再那么冰冷,心头也禁不住暖流涌动。

本版文字:黄玉迎 制图:焦剑

历史资料: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bjwomencode

我来说两句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