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的文文最近肚子疼反复发作。去医院检查后,医生并没有发现文文有明显的生理异常。后来,文文走进了学校心理咨询室。她告诉心理老师,最近参加校园运动会时,因为她接力跑时掉棒,导致班级没有卫冕成功。当时,两个好朋友当众责骂她。
文文很委屈,几次尝试主动解释,可是两个好朋友还是疏远她。渐渐地,她看到曾经的两个好朋友在一起聊天,就会担心是不是在“蛐蛐”她,以至于整个人非常沮丧和紧张。
社交问题在中小学生群体中日益常见,很多孩子都出现过与文文类似的社交困扰。实际上,孩子社交困扰背后有着不同的原因。
有些学生因为过于期待完美地展示自己,反而在集体场合过度紧张,如9岁男孩小明每次课间操都躲在厕所,在他看来,“别人会因为我的动作不够标准而嘲笑我”。有些学生是因为缺失社交技能,如八年级的小米总是在别人发言没有结束的时候,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渐渐地被同伴疏远却不知道原因。还有一些学生因为之前在社交中受过挫而产生防御心理,用冷漠或者攻击性语言进行自我保护,给别人的感觉是非常不好相处。
家长
全方位支持+模拟练习
当孩子出现社交困扰的时候,家长可以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为孩子构建安全的空间。一方面,家长要学会倾听,避免过多“纠正”。如当孩子诉说“没人愿意和我做朋友”时,家长要避免立即安慰孩子,说“大家都很喜欢你”,或者建议孩子主动去交朋友,而是要更加关注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比如,家长可以对孩子说:“你好像感到很孤独、很无助,你也想多交朋友,不过现在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另一方面,家长可以向孩子了解社交受挫的具体情况,和孩子讨论多种应对方案,提升孩子的应对能力。
同时,家长可以和孩子在家里进行社交情境模拟练习。比如,如何向他人表达自己的友善,如何在别人拒绝后温和而坚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拓展交往的群体,鼓励孩子通过和不同年龄段的人互动,建立自信,而不是把社交聚焦在某几个人上。
老师
默默帮助+积极鼓励
学校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场所,老师的支持对他们也至关重要。针对有明显社交困扰的孩子,老师可以在保护孩子自尊的前提下,提供隐性支持。比如,针对社交能力比较缺乏的孩子,老师可以将其安排在社交能力较强的小组,通过团体的力量帮助其更加自信地表达。
当社交回避的孩子主动问老师问题或者主动与同伴交往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积分的形式予以肯定,也可以颁发“社交达人”等荣誉证书表示支持。当孩子与同伴发生冲突的时候,老师可以多给孩子表达的空间,减少教导,更多的是让孩子看到冲突如何发生,以及可以为减少冲突做出哪些努力。
孩子
调整情绪+主动社交
当产生社交困扰时,孩子可以尝试多种方法,进行积极的情绪调整。
首先,孩子要意识到,因为冲突产生情绪的时候,先试着问一问自己的情绪是什么。
其次,调整情绪,提升认知的灵活性。社交受挫的时候,孩子会很容易关注负面的生活经验并对它们进行负面解释,如觉得“别人就是不喜欢我”,这种思维与现实是经常是不匹配的。可以多问问自己:“有哪些事情支持我这个想法?有哪些事情不支持我这个想法?如果朋友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会如何开导他?”这些问题能帮助孩子把思维打开,认知更加灵活、客观。
最后,通过主动社交促进认知改变。可以从小目标开始,比如第一天和同学微笑点头,第二天主动和三个同学打招呼,逐步增加积极的体验。孩子还可以有意识地观察社交能力强的同学如何开启话题并模仿练习。
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文文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支持和理解,也在他们的带领下反复练习如何和同伴表达“不舒服”的感受。现在,她更愿意社交,也如愿以偿地交到了新朋友。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社交方式,家长和老师可以创造允许试错的成长空间,让孩子接收到“我可以遇到社交困扰,但不会被困难打败”的信息,才能让孩子提升社交的信心。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