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竹片,在她们手里翩翩起舞
2023-04-13 08:54:29
中国妇女报

沿着乡道公路,一路向前,绵延十多公里,漫山的竹林绵延起伏,绿波荡漾,宛如烟波浩渺的绿色海洋。

这是川北南充市高坪区斑竹乡的景象。川北农村多竹子,房前屋后、田坎地边、山上山下,都有郁郁葱葱的竹子,竹子也自然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被编织成席子、背篼、簸箕、箩筐、烘笼等生活用具。这种竹编技艺,无声地在一代一代人中传递。人们称这种竹编匠人为篾匠。

在根深蒂固的记忆中,篾匠多是男人,女人很少。但如今在高坪区,却有一群女人,成百上千人,坚守着和传承着这门古老的指尖技艺,专职或兼职编织着竹生活用品、竹工艺品、竹编画等各种各样的竹器。

车到乡场口,一个竹编基地跃入眼帘。基地不气派,就是一排普普通通的农家房屋,门口挂着“农村妇女竹编学校”“残疾人竹编技术培训基地”“竹艺公司”等一大串吊牌。

公路与房屋之间是一个宽敞的坝子,坝子里各式各样的竹灯笼堆得高高的。坝子里人来人往,都是前来送交竹器的村民。

人群中,一个中年妇女被村民包围着,村民热情地与她打着招呼:“万姐好”“万总好”。被村民喊着“万姐”“万总”的,是竹编基地的负责人。

万姐的家乡是有着“中国竹编艺术之乡”之称的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高中毕业后,万姐就进入当地一家竹编厂上班,练就了一身娴熟、精湛的竹编技艺。2009年,她受邀来到斑竹乡,创办了一家竹艺公司,开启了艰难的创业之路。没有工人,她就手把手培训;没有拳头产品,她就潜心研习;为了让更多留守妇女和残疾人能靠竹子脱贫致富,她成立竹编合作社;为了传承竹编这项非遗技艺,她创办传习所。终于,小小竹子实现了“七十二变”,竹编产品走出了乡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普普通通的竹子成了村民的“摇钱树”。万姐也相继收获了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南充十大新闻人物等荣誉。

“是什么力量让你这样执着坚守?”我努力向万姐找寻答案。

“曾经,看到竹子当成柴烧,看到农村留守妇女无所事事,我很心痛,我想改变这种窘况。”万姐始终为这个朴素的想法而奋斗,13年来,万姐和她的团队先后培训1000多名农村留守妇女熟练上岗,带动上万村民直接参与竹编生产。

基地的房子里,七八个妇女正在认真编织各种竹器。这些经过染色的竹片,在工人们手里翩翩起舞。只见她们编、插、穿、锁等各种技艺轮番施展,竹子实现华丽转身,一个个灯笼、一个个工艺品、一张张竹编画精彩呈现,简洁流畅、鲜艳明快、大方时尚。

万姐引领我来到房屋的一个角落,在一位竹编师面前停下。见有来人,女人抬起头来,微笑着看了看我们,算是打招呼,又继续埋头编织未完的画。

我有点儿好奇,这个竹编师有什么不同吗?万姐竖起了大拇指,并解释说:“这女子不简单!”

女子姓杨,是一个有言语障碍的人,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3岁时因为一场大病夺走了她的声音和听力。乡里当年开办第一期妇女竹编工艺培训班,她第一时间报了名,学习一段时间后,一幅2米左右的竹编画已大致成型,在她的巧手下,纤细的竹丝听话地“排列整齐”,几个图案清晰地映入眼帘。

说起这位妹妹,万姐感慨不已:当初她一窍不通,但不到半年就成为全能竹编技师,从选竹、去青,到划篾、剥层、抽丝,再到编织、装裱,30多道工序全部熟练掌握。为练就这技艺,哑女没少吃苦,没少费力,别人休息时她在练习,回到家里她还继续练习。为了编好一个人物的面部表情,有时她通宵达旦。她用三年的时间独立编出竹编画《簪花仕女图》,和姐妹合作完成的《五牛图》惟妙惟肖,曾在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每块篾条一定要扎紧,不然成品会起包。”离这位有言语障碍的女子不远处,一位师傅正在指导学员。这位师傅是小马。

小马瘦瘦的,很文静,但很干练。零基础起步,全能型成长,小马也走过了这样的历程。

小马高中毕业后,南下深圳在一家服装厂打拼了4年多。当时她不忍多病的老母亲一个人孤独生活,毅然回乡,后来嫁到斑竹乡。当时恰逢竹编厂招收学员,她就成了竹编工人。十年磨砺成一剑,她现在不仅能编织各种生活用具数十种,而且能熟练编织一系列装饰品、字画、山水画等各种竹编工艺品。她编织的《隐形观音》等作品所用篾条如发丝,手法如针线,在国省级展览中斩获众多奖项。

走出基地,沿着街道前行,纤手弄竹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街道两侧随处可见编织场面,乡场上留守妇女们早已成了习惯,忙完家务就忙竹编。她们用勤劳和智慧,编织出新颖精致的各式竹器,也将竹编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赋予了新的生机,让一件件浓缩自然之美的竹编制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天天、一年年,岁月悄悄在她们的指尖缓缓流过,日子在她们的孜孜不倦中幸福流淌着。她们将篾丝化为时间的舞者,在纵横交错之中编织美丽与梦想,也给自己的生活织就一个美好的未来……

bjwomencode

我来说两句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