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21岁演电影火遍全国,一个词贯穿她的人生
2022-05-07 08:33:22
央视新闻客户端

王晓棠出生于1934年,今年已经88岁了,采访当天,她头上别着精致的发箍,穿着时尚的百褶裙,怎么看都和“耄耋之年”不沾边,在她的眼眸里依然还能看到当年参演电影时的影子。

在著名电影艺术家王晓棠的身上,始终有一股永不停息的创造、奋进精神。终身修炼自我,讲述人民故事,她用脚踏实地的奉献,诠释着“艺术源于人民、艺术为了人民”的真谛。她说,从起点到现在,成不成为名角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她兑现了当年“我是一个兵,为国为人民”的诺言。

步入新中国电影界,从此只有百倍努力

1955年,王晓棠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她的第一部故事影片《神秘的旅伴》,影片讲述的是在云南边境的抓捕敌特的故事。当年,王晓棠只有21岁,为了演好小黎英,她准备了一个笔记本,记录下每场戏的每个细节,遇见好的演员就谦虚请教。

凭借着这股认真劲儿,《神秘的旅伴》在1955年上映后大获好评,王晓棠也因为“小黎英”这个角色被全国观众所熟知。

王宁:你是不是感受到那种一夜之间自己有明星的光芒的感觉。

王晓棠:那倒没有,我就跑到话剧团旁边一个电影院,买了一张第一排的票,因为怕别人认识我。我看看自己,也听听观众的反应,一看大家是特别高兴,那会儿的观众很真诚。

王宁:这第一次开启了什么呢?在您心里。

王晓棠:在我心里我就觉得踏进了电影殿堂,这是一个很神圣的事业,我作为一个新兵只有百倍努力。

对作品有最大热情,对自己有最大冷静

她曾在自传中这样写道,“我把耕耘本身、创作过程本身看得更重要些,自由自在、投入式的创作似乎比成就感、人们的承认更重要,它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存方式了。”在她的身上有一股永不停息的创造、奋进精神。

1963年第6期《电影艺术》发表了一篇题为《金环和银环》的表演笔记,文章的作者正是王晓棠,这多达一万七千多字的表演札记,记录下了她创作过程中真切的体会和对艺术近乎苛刻的追求。

王晓棠:你看,我说我衡量了自己对角色有最大的热情,对自己有最大的冷静。这个编辑特别的惊讶,说这么一个二十多岁的演员,能够这样对待自己。

王宁:我已经看到了四处有冷静这个词了,“我冷静地对照了一下自己,我的性格和素质当中哪些是有利条件,哪些是不利条件”,您对自己要求太苛刻了吧。

王晓棠:对作品有最大的热情,对自己有最大的冷静,你才能够创造好这个角色。

做人民的演员,无论顺境与否都慎思实干

命运的狂风骤雨没有放过王晓棠。1974年,她唯一的儿子言群因为肝炎去世,当时还不到18岁。返回八一厂后,王晓棠想,一定要做出点什么,才对得起这份苦难。

为了有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她开始自己写剧本、当导演。1986年,王晓棠准备拍摄电影《老乡》,她曾先后六次到老区采风,20世纪80年代老区的贫穷落后深深地刺痛了她,最终她把这个表现战士的英勇故事,改成了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现实主义题材。“不要忘记人民”是她内心深处最重要的创作动力。

王宁:人都说,美人在迟暮的时候总有一种伤感,您有这种伤感吗?

王晓棠:伤感没用,偶尔会有。但是我不会把它带到我的作品里,还是要鼓励人向上。

王宁:但我觉得您这一辈子是不是都生活在别人对您美丽的赞美中?肯定有大家看到您说真是漂亮、您真美。

王晓棠:我有点含糊了,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别弄来弄去,自个儿都不知道,我得小心,这就“顺境要慎思实干”,这是真的。

后来,王晓棠又和著名作家、编剧王宸共同创作了呼唤两岸统一的电影《芬芳誓言》,拿遍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等所有重要奖项。1992年,王晓棠担任八一厂厂长,相继出品了《大转折》《大进军》等大制作战争电影,带领八一厂再一次走向辉煌,直至2015年退出工作岗位。

bjwomencode

我来说两句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