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屠呦呦:执着科研创新 一生以国家需求为己任
2022-04-27 17:20:13
中国妇女报
记者:耿兴敏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一位中国女性,在抗疟药物的中医药研发道路上,默默耕耘,和团队一起,克服重重困难,历经反复试验,最终攻克难关,破解了世界难题,让“小草”青蒿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神草”。

4月25日是世界防治疟疾日。这个日子,人们很难不想起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在工作中(翻拍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2022年4月19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举办了“屠呦呦研究员工作室”开放日活动。在医学实验中心,记者走进实验室,各种精密仪器令人目不暇接。

尽管如今的中医药机器人智能实验室正书写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研究手段有了巨大的变化,但中医药人在国家需要之时所体现出的勇于负责和敢于担当的精神,依然是他们前行的法宝。

创建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

参与青蒿素的研发,是屠呦呦生命中一段重要的历程。

1967年5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和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了抗药性恶性疟疾防治全国协作会议,组织60多家科研单位协力攻关,制定了三年科研规划,称为“523任务(523项目)”。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抗性疟蔓延,抗疟新药研发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疾药研究任务。1969年1月,屠呦呦接受了国家“523”抗疟药物研究的艰巨任务,被任命为中医研究院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

屠呦呦从本草研究入手,编撰了载有640种药物的《疟疾单秘验方集》等资料,并先后进行300余次筛选实验,确定了以中药青蒿为主的研究方向。

在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治疗寒热诸疟的启迪下,屠呦呦创建了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1971年10月4日获得了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这是青蒿素发现史上最为关键的一步。

作为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她身先士卒。为了加速研发进度并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1972年,屠呦呦及其他两位课题组的同志不顾安危亲自试服该提取物,证明了其安全性。

当年临床评价的有效结果在“523”内部会议上报告,带动了全国对青蒿提取物的抗疟研究。 

团队率先发现新型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研究中,屠呦呦的科研团队率先发现新型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

在得到了具明确抗疟活性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后,屠呦呦课题组开始分离有效单体成分。

1972年11月8日,屠呦呦课题组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提纯得到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

1973年秋,中药所派人在海南疟区对青蒿素做临床试验,观察到青蒿素的临床有效性。

青蒿素的发现,改写了只有含氮杂环化合物的抗疟历史,标志着人类抗疟历史步入新纪元。

20世纪80年代初,任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的屠呦呦在研制抗疟新药“青蒿素”。来源:新华网  

不仅如此,屠呦呦团队开创了青蒿素类新药成药之先河。

课题组分离提纯得到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后,在“523”办公室的安排下,屠呦呦研究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进展汇报,促进了全国对青蒿素的协作研究。

1978年,屠呦呦领导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523”研究组受到全国科学大会的表彰。1979年,“抗疟新药-青蒿素”获得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为第一发明单位。

1981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致函中国卫生部,提议在中国北京召开青蒿素国际会议,由此“抗疟新药-青蒿素”为世界熟悉和认可。

1986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获得自我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一类新药的《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青蒿素。

当1973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还原衍生物——双氢青蒿素,由双氢青蒿素结构中的羟基得以制备各类青蒿素衍生物,正是由于这一发现,促使国内、外对青蒿素类药物研究不断深入。

屠呦呦负责的科研组经多年努力,得以创制出临床药效高于青蒿素、又复燃率低的新一代抗疟药双氢青蒿素,其片剂具有更突出的“高效、速效、安全、剂量小、口服方便、复燃率低”等优点。该药于1992年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92)卫药证字X-66、67号]。她主持的“双氢青蒿素及其片剂”研究被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

心怀祖国勇于担当的责任感激励后人

青蒿素问世50年,期间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因为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屠呦呦获得一系列国际国内大奖。

——鉴于在青蒿素发现中的原创性贡献,屠呦呦曾获得2011年度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颁奖词是:“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1年9月23日,屠呦呦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展示奖杯和证书。来源:新华网

——2015年6月获美国华伦·阿尔波特奖;

——2015年10月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5年12月7日,屠呦呦(右)出席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举办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讲座,为瑞典民众介绍青蒿素等科研成果。新华社记者 叶平凡 摄

——2016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

——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时光不会忘记,每一项成就的背后都有沉甸甸的付出。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第一位获得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女科学家。

跨越两个世纪,至今,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用药疗法(ACT)仍为WHO推荐的抗疟的最佳治疗方法,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为人类健康和中医药科技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屠呦呦领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时,工作人员也为她准备了座椅,但她觉得自己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自己,代表的是国家,她拒绝坐下,站着领奖。现场观众为她送上了热烈真挚的掌声。

每当自己获得奖金,总要拿出其中的一部分支持年轻人搞科研,她鼓励年轻人根据国家的需求去创新研究,这也是她一贯的做人的原则。

中国中医科学院人事处处长、曾在屠呦呦身边工作多年的学术秘书袁亚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屠老师是一个认真、执着的人。”

“当初接受任务,屠呦呦始于责任和担当。”今年80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廖福龙研究员深有感触地说。

廖福龙和其他研究成员现在每个月依然都会把研究工作的书面报告汇报给屠呦呦。

回顾历史,在廖福龙看来,在完成国家交给的艰巨任务面前,屠呦呦及其团队所体现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尤其值得铭记和传承:“‘523团队’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会取得今天令人瞩目的成就。”

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出作为中医药人的精彩传奇。如今,已经92岁的屠呦呦,继续主持着青蒿素的科学研究工作,致力于创造出新的成果,以造福于人类健康。

bjwomencode

我来说两句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