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都贵玛:抚养二十八名“国家的孩子”
2021-07-30 13:42:46
中国妇女报
记者:王永钦

“‘七一’那天,妈妈和我们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起收看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直播。这些天她的身体恢复的挺好,牧区的草也长高了,最近我准备带着她到牧区住一段时间。”近日,都贵玛的女儿旭日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2019年9月29日,年近八旬的“草原额吉”都贵玛来到人民大会堂接受习近平总书记授予的“人民楷模”国家荣誉奖章。她激动地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是党和人民给予我的最高荣誉!”

从草原姑娘到“十杰母亲”、最美奋斗者,从脑木更牧民到“人民楷模”,说起“草原额吉”都贵玛,很多人都知道她是抚养3000多名上海孤儿的代表人物,却很少有人知道,她曾经历过怎样的艰难困苦,于无数个日日夜夜中思念着她亲手抚育过的孩子们。

上世纪60年代初,水、旱、虫、雹等自然灾害席卷全国,食品供应严重缺乏,上海、浙江、安徽、江苏等一些城市的几十个孤儿院里的3000多名孤儿面临死亡的威胁。这些孤儿院的领导纷纷向时任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求助,康克清直接汇报给周恩来总理,在周总理的亲自安排部署下,当时的内蒙古政府主席乌兰夫当即答应,可以将孤儿接到内蒙古来抚养。于是,这项大规模接收南方孤儿的工作在内蒙古草原全面展开。乌兰夫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提出了“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要求。

“一切为了孩子!”成为当时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共同的工作口号,成为无数人的行动指南。此时,杜尔伯特草原正张开热情的臂膀,迎接即将到来的“国家的孩子”。

当时年仅19岁的都贵玛,是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的一名普通牧民。由于念过书、做事认真,她被选到四子王旗保育院当上了保育员。刚接到任务时,都贵玛心里也没底,因为她从没照顾过孩子。但双亲早逝的都贵玛知道,失去母羊的羊羔是多么可怜。她将自家的羊群托付给生产队,毅然承担起照顾孤儿的任务。

28名孤儿,就像嗷嗷待哺的小羊羔,等待着草原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一接到孩子,都贵玛就给他们换上了新衣服,这是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孩子们穿上新衣,意味着重获新生。当时的旗保育院设在乌兰花镇,孩子们在保育院休整4个月后,都贵玛便独自一人带着28个孩子回到了脑木更苏木保育院。

由于气候环境、饮食结构的改变,这些南方孩子吃惯大米的肠胃出现了严重不适,都贵玛心急如焚。为了孩子们,她从家里拿来酥油、奶豆腐、红糖这些当时在牧区特别珍贵的食材。为此,四子王旗政府紧急制定计划,改变了孩子们的食谱。

不难想象,每天仅仅喂饱28个孩子,就会让人忙得不可开交,再加上语言交流障碍,一天下来都贵玛忙得焦头烂额。最让都贵玛担心的是孩子生病,牧区地域大,医生住在几十公里外的地方。一有孩子生病,不管外面天气多么恶劣,都贵玛都会跳上马背到医院去。牧民们常常见到年轻的她在夜里,冒着凛冽的寒风和被遇上草原狼的危险,奔波几十公里去找医生。

尽管孤儿们和这些“临时妈妈”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但保育院毕竟只是一个中转站,孤儿们最终需要的是一个温暖的家庭。孩子们一天天壮实了,分别的时刻也来了。1961年春夏之际,当地没有子女的牧民开始陆续收养这些孤儿。每个家庭来领养时,都贵玛都要逐个介绍身体情况、个性习惯,交代抚养方法、注意事项。

为了孩子,牧民们从数百公里外的草原赶来,有的提前买好了奶牛,有的提前准备好棉衣、鞋袜,都想为国家的孩子营造一个温暖舒适的家。牧民们把孩子接回蒙古包,如同对待亲生儿女一般精心照料,用最好的牛奶、羊奶喂养,给他们起了蒙古族名字,教他们说蒙语、唱歌、跳舞、骑马、打猎,供他们上学读书……

都贵玛奉献一生,赢得无数赞誉。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中国十大杰出母亲等荣誉称号。初心如炬,几十年如一日,都贵玛并未因获得荣誉而改变自己节俭的习惯。一件蓝色的蒙古袍,橘黄色的腰带,有点掉色的黄头巾,这就是都贵玛几十年的标配衣着,每逢重大场合,这身“像样”的盛装便派上了用场。

已经退休的孙保卫一直珍藏着自己小时候的照片,他指着和父母的合影感慨地说:“我从上海来的时候才一岁,根本没有什么记忆,后来知道是都贵玛老妈妈抚养的我。现在我们都在旗里住,我们这些上海孤儿经常去看望她,谁家有喜事,都把她老人家接来,坐在最尊贵的位置。”

草原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如今,都贵玛抚养长大的28个“国家的孩子”,有的成为国家干部,有的成为人民教师,也有的握着马鞭,在马背上成为一个真正的牧民。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为草原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用实际行动让大爱和善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久远地流淌。

我来说两句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