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赶集过年!庙会大集重启,让年味儿快来!
2023-01-13 16:46:26
北京晚报
记者:魏婧 宗媛媛

在不少市民心中,虽然商场超市什么都能买,但亲自来赶一场大集,才更有办年货的意味。与此同时,曾经按下暂停键的节日活动也开始筹备酝酿。那份沉寂许久的快乐,即将回到人们身边。

台湖大集

“临近年节,人一场比一场多”

“湖亦路,到了,请您后门下车。”伴随到站播报,T11路车门打开。张秀凤拎着购物小拉车,缓缓踩着台阶下到站台上。在她身后,接连又下来六七位老人,车厢变得空空荡荡。大伙儿人手一辆小拉车,不紧不慢朝西走去。

“都是来赶集的!”张秀凤指着湖亦路两侧停满的车以及和她同向而行的人们告诉记者。此处距通州台湖大集还有六七百米,但车辆俨然已停成了蜿蜒长龙。

在约定的时间,圈好的地点,人们热热闹闹凑在一起,挑拣闲逛聊天儿。赶集,为人们提供了一份传统而独特的“仪式感”。台湖大集位于台湖西湖和湖亦路交叉口西侧,到达方便,地势开阔,在附近居民中人气很高,也引得不少市民专门从市区过来。

“家那边也有超市,但赶集是为了遛弯儿,得空就来。”张秀凤今年76岁,住在蒋辛庄。她笑言,因为自己行动比较缓慢,儿子叮嘱少出门,吃喝日用供应得很周到。“那在家也闲不住,这边菜比超市的便宜、新鲜,不过主要还是为了溜达。”

一人多高的甘蔗、自家养的土猪肉、现割现卖的鲜驴肉……进入集市,货物琳琅满目,叫卖声此起彼伏。有经验的老人家,通常会采取“蛇形走位”,逛得细致又有条理。第一次来赶集的人,则一定会眼花缭乱。“要不要再买点儿苹果?”一位女士兴奋地拽着身旁同伴,这位男士示意自己的双手已提满袋子,“我先放车上去,等会儿再来呀,拎不动了!”

周大姐经营着一家草莓摊位,“就住通州,离这儿不远,咱草莓是早上刚摘的,还没几个小时呢。”她介绍,大集开放时间要按农历日期来看,尾数每逢2、5、7、0开集。疫情期间,大集时开时关,最近是从去年12月下旬起恢复的。“临近年节,人一场比一场多,生意也好了,我们特高兴!”

昌平沙河大集人头攒动。

沙河大集

“重温记忆,找回盼着过年的心情”

“经济实惠,好吃不贵,尝尝现做的杂粮煎饼!”“香蕉五块钱一大把,嘎嘎甜”……台湖大集生意红火,与此同时,西北方向60多公里外的昌平沙河大集,也是人头攒动。

从京藏高速沙河收费站出来,小汽车足足排了一公里多。天桥上、马路边,源源不断的人群涌入大集,轻便实用的小拉车同样是这里的标配。

“前两天听说这里终于又开了,打心底里高兴。快过年了,大集的年味儿那叫一个足!”张大爷专门坐公交赶来,一进大集就几乎挪不动道。“东西可真全,瓜果蔬菜、鸡鸭鱼肉、衣服玩具,要啥有啥,挑着特过瘾。”

来到一家卖苹果的摊位前,张大爷见车上红彤彤的糖心苹果卖相不错,就问了下价钱。“地上有好多已经装了袋的,沉甸甸一大兜,差不多有10斤,只要20块钱,真是太划算了。”

在这里,蔬菜论盆、水果按兜来的“豪放派”卖法是常规操作。除了实惠外,大集还有一个卖点就是新鲜。

“刚剔出来的羊腿肉,炖出来味道就是好,还有现磨的芝麻酱,那香味儿不是超市里瓶装芝麻酱能比的。”老刘是大集的常客,每次来都要满载而归,“逛累了,顺道再来份儿卤煮,热气腾腾的,吃完浑身都舒坦。”

其实,大集并不是大爷大妈们的专利。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还有不少孩子的身影。“特意带孩子过来感受感受这里的烟火气,体验一下我们小时候盼着过年那种心情。”小程每每回想起儿时跟着大人一起赶集的经历,都会觉得心头一暖。“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远了,孩子连超市都没怎么逛过,买东西只知道从网上下单,还是这里接地气。”

周营大集在春节前重开,给亦庄新城增添了不少烟火气。本报记者 安旭东摄

庙会游园

“加班加点,筹备得特别起劲儿”

近一个月前,白霖刚“阳康”不久,就投入了即将在北京园博园举办的新春活动筹备工作。作为市级“非遗”北京鬃人第四代传承人,他每年都会参加不少传统文化项目。

“大家到春节肯定想要一种释放,把浓浓的年味儿给找回来。”不过,白霖也有顾虑,以前办活动都会提前很久开始策划,这次要仓促许多。另外今年好多外地人选择回老家,本地人也想出去旅游,“究竟多少人能来现场,心里确实没底。”

权衡之下,白霖和北京园博园的相关负责人决定办一场小而精的沉浸式古风新春游园活动。“有点儿像迷你庙会,主要集中在江苏园,规模虽然不大,内容也很丰富。”

据白霖介绍,游园活动将在本周末的小年期间以及大年初二至初六(1月23至1月27日)举行。届时会在古风浓郁的环境里推出兔爷、风车等“非遗”项目的互动体验,同时提供京剧、昆曲等曲艺表演和茶汤、爆肚等特色小吃。游客们可以沉浸在围炉煮茶的香气中,听着商贾们的吆喝声,品尝街头巷尾的美食,亲手为家人制作花灯祈福。

“这些天,大家加班加点张罗,干得特别起劲儿,心情也轻快不少。”白霖还记得,2020年春节前夕,原本早早准备了规模盛大的庙会,结果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不得不临时取消。之后两年春节,活动也均受影响。“说实话,对一些‘非遗’项目的冲击还挺大的,有的老师长时间办不了活动,只能考虑转行。”

如今,看到重新活跃起来的新春游园,白霖满是期待。“相信接下来各行各业都会逐渐复苏,暂时离开的手艺人们也能陆续回来,给大家带来更热闹的庙会。”

“未来,非遗项目会得到更好的传播”

最近几天,市级“非遗”项目北京绒鸟(绒花)的第六代传承人蔡志伟,正准备着手制作一些材料包,用于春节期间,在首钢服贸会园区将要举办的系列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目前计划有表演、非遗项目展示体验等等,最终详细方案还要进一步确定。”蔡志伟称,自己和主办方也在持续沟通中,但对于准备工作,他已有了想法。“肯定不能弄得特别复杂,考虑到会有很多市民带孩子来参观,又是春节期间,打算做一些桃花、梅花的材料,比较喜庆,感兴趣的话现场可以跟着制作出成品。”

蔡志伟介绍,绒鸟的前身是绒花,起于隋唐盛于清朝。“据说唐朝有一位妃子额头上有个疤,为了遮丑而戴花。但到冬天没有鲜花了,聪明的宫女便用彩绸扎成花朵佩戴,慢慢发展成绒花、绢花。”因绒花与“荣华”谐音,寓意荣华富贵,愈发受到人们欢迎。蔡志伟从2007年起,开始轮番参加龙潭、地坛庙会。

由于大规模的庙会停办,过去三年,蔡志伟和不少非遗传人一样,只能在相对平稳时期参加一些线下活动。但他没有安于现状,在小红书、抖音、B站上都开通了“蔡志伟de绒花”个人账号,努力通过网络平台弥补线下的局限性。

冬奥会上,“唐花飞雪”女士礼服配套帽檐上的两朵绒花,就是出自蔡志伟之手,也令他的非遗项目更多了一层影响力。“这段时间我也努力在非遗‘走出去’方面做一些事情,发现绒花在江浙地区、广东广西等地很受认可。未来,非遗项目会得到更好的传播。”

bjwomencode

我来说两句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