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化错”教育让孩子不再怕犯错(附编者的话、图片)
2021-12-17 19:33:27
北京日报

  编者的话

  众所周知,是人就会犯错,可当今教育界却普遍存在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不太包容孩子犯错。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在教育教学中提出“化错育人”的理念,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化错”,锻炼孩子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创新精神,用他的话讲:“错若化开,成长自来。”

  案例1

  与标准答案不一致未必就是错

  一年级数学课上,华应龙老师给学生们出了一道选择题——

  用一个正方体画出的正方形()。选项有三个:一定相同、可能相同、一定不相同。

  标准答案是“一定相同”。不过,有的学生选了“可能相同”,还有的选了“一定不相同”。对此,老师没有急于否定,而是耐心地寻问了孩子们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用一个正方体画出两个正方形的时间是不同的,有先有后,所以,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有的学生说,用一个正方体画出两个正方形的位置是不同的,有上有下,或者有左有右,所以只是可能相同;还有的学生说,用铅笔的笔尖沿着正方体的边画出一个正方形,再用铅笔的笔管贴着正方体的面再画出一个正方形,这两个正方形的大小一定不相同。

  听了学生们的回答,华老师没有批评他们,而是毫不吝惜地夸赞了他们:“你们说得真好,相当有智慧,将来说不定能成为数学家!”

  课后,华老师这样解释:“一定相同”是循规蹈矩的正确答案。但是,从孩子们的想法中可以看出,选中“可能相同”或者“一定不相同”也有他们的道理。事实上,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可能”“一定”“不可能”等与概率相关的概念屡见不鲜。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孩子们认为“1000个鸡蛋当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形状完全相同的”……对于孩子的这种哲学思维不要打击,而应该肯定并鼓励他们勤于思考。

  解读

  错误可能是创新

  教中小学数学快40年了,我发现了一个规律:数学学得不好的学生,往往习惯于死记硬背,不会动脑筋,于是“积懒成笨”。“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所以,怎么看待学生学习中的差错,确实值得研究。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儿童如果没有与他人的互动经验,长大后就很难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这样“化错”的过程,就是在互动,就是在对话,就是在关注差错中的正确,就是在促进成长,那感觉应该是“如沐春风”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耐心地蹲下来,和孩子慢慢对话。

  案例2

  差错向前一步就是正确

  这节课的内容是《角的度量》。

  “孩子们请看屏幕。”一上课,华老师便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屏幕上出现三个滑梯,倾斜度依次增大,第三个大得不能再大。

  “它们有什么不同?”华老师问。

  “角度。”学生们异口同声。

  “哎呀,你们太厉害了,都长着一双数学的眼睛!”华老师夸赞道,随后话锋一转:“滑梯的角多大才合适呢?怎么量角的大小呢?”

  “用量角器。”学生再次异口同声地回答。会的和不会的都拿起手中的量角器,开始测量老师事先发的“带角的小纸片”。

  华老师叫起一名不会使用量角器的男生到讲台前给大家做示范:“来,把你量角的方法给大家展示一下。”讲台下,有学生发出嘲笑的声音,华老师摇头制止,示意那名男生往下说。

  “我先用这个尖放到这个角上,然后看这条边……”被叫起来的男生越说越没底气。

  “那这个角多大呢?”华老师问。

  “不知道。”男生红着脸,不好意思了。

  华老师和蔼地摸着他的头说:“还没学,量错了很正常,但你敢于尝试,值得表扬。我提议大家为他敢于尝试的精神鼓掌!”台下一片掌声。

  “以前我们量长度的时候,就是这样从0开始的。这一点他做得非常棒!要量角的大小,他已经想到了拿角来比着角,真不简单,这个思路完全正确!”随着教师的肯定,同学们自发地鼓掌。

  随后,华老师带着学生们辨角、画角、认角、量角,很快,学生们就都学会了。临下课时,华老师对学生们说:“大家想想,量角就是拿角对着角,是谁告诉我们的?”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那个男生身上。男生从刚才的不好意思变得自豪起来,后来,他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解读

  变“纠错”为“化错”

  教学中,将错误的尝试最终引导向正确的结果,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失败是成功之母,下次他们就会不怕犯错,就更愿意尝试了。

  有人可能会说:您这节课,只是个案,不具有普遍意义。其实,“真理向前一步就是谬误”,差错向前一步就是正确。他山之石,可以为错。“错”是打磨玉石的粗磨石,“错”是帮助我们玉汝于成的宝物。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不妨多“化错”、少“纠错”。因为“纠错”看到的是差错中的错,而“化错”着眼于差错中的正确,着力于长善救失。

  宁静致远。当我们肯静下心来品味错误,说不定会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案例3

  不要怕犯错

  五年级的课上,华应龙老师出示了一道题——

  徒弟:师父,请问您多大了?

  师父:我在你这年纪时,你才5岁;但你到我这年纪时,我就71岁了。

  请问:徒弟几岁?师父几岁?

  3分钟后,绝大多数学生束手无策:“我死活做不出来”“我找不到公式”“我没见过”……

  碰到一道难题,关系找不到,完全没思路的时候,怎么办呢?华老师教学生们“投石问路”:“谁也不能保证一投就对,但别怕错,差错就是一种提醒,错着、错着、错着,就对了。”

  接着,华老师做示范——很简单,问什么就投什么:问徒弟多大?投个石头,22岁。师父多大?再投个石头,42岁。那么,根据题目的意思,师父在徒弟那么大时,徒弟多大?应该是2岁。徒弟长到师父那么大,师父多大?应该是62岁。对了吗?不对,错了没关系,只要不放弃。看出2和62之间的关系了吗?没看出来,没问题,自己来试试吧!

  当学生们都“投石”之后,很多双眼睛亮了。华老师并不着急“揭锅”,而是带领全班同学“上看下看,左看右看”来“问路”……

  越来越多的学生看出“5”和“71”之间的关系了,可是,华老师还是不肯捅破那层窗户纸。因为说出来的只会是个别学生,如果大家都不说,直接动笔,再展示,那都是学生自己的发现,成就感是不一样的。于是,华老师示意大家要自己独立完成这道题。

  当全班同学“英雄所见略同”,都做对了的时候,激动与兴奋溢于言表:“不可思议!”“迎刃而解!”“无中生有,太神奇了!”

  解读

  犯错是每个孩子的权利

  我们说的“化错”,不单针对错误的解法、错误的答案,还针对错误的思想。比如,有的人认为:落笔就必须是正确的,追求“一遍对”。如此怕错,我不赞同。

  犯错是每个孩子的权利,也是每个孩子成长的需要。从我们“惊天动地”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就开始犯错。在差错中,咿咿呀呀学会说话;在差错中,跌跌撞撞学会走路;在差错中,用稚嫩的小手学会写字画画……伴随一个又一个差错,我们在一步步成长。

  肯下笨功夫,才有真功夫。

  大家都知道爱迪生怎么找到灯丝的故事,屠呦呦先生第191次尝试才找到“青蒿素”的故事。老天是偏爱笨小孩的。拿到一道题,首先想有什么公式可用,本没有错。但茫然无绪呢?肯摸着石头过河,能静下心来思考就好。不希望一蹴而就,不企求一步登天。错了没关系,只要不放弃。这很重要。

  遇到难题,束手无策、一筹莫展时,敢于“投石问路”。当我们不怕错,敢于题试三回,就定能生慧。

  以前,我上课喜欢让学生“画龙”,教师来“点睛”;现在,我喜欢先让学生“画龙”,还让学生“点睛”。这样,学生就能更多地享受到发现的惊喜:错着、错着、错着,就对了!

  “化错”教育最高的境界是学生能“自化”,学生自己能从差错中找到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因为,一切教育的目的,都是让孩子学会自己教育自己。其他人的帮助都只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前奏而已。

  

  

  案例4

  鼓励学生为老师指错

  这是一道小学四年级的数学题——

  3点钟时,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夹角是()度,再过1小时,时针和分针成()角。

  讲这道题时,华应龙老师用双手比划:时钟从3点到4点,时针和分针的夹角由直角变钝角。突然,灵光乍现,华老师认为这是渗透极限思想的好题。只要比直角大一点点,就是钝角了。因此他把“1小时”改成了“1分钟”。

  下课后,华老师在讲台前批改作业。两名学生走到他跟前:“有道题您讲错了。”华老师抬起头,看看他俩,想了想说:“今天课上的知识很简单,不会错的。去玩吧,让我抓紧判作业。”

  两个小家伙不肯走,其中一个说:“老师,我们算过了,您错了。”

  “算过了?”华老师停下笔,侧耳细听。

  “分针比时针走得快……”华老师意识到,确实不是钝角,而是锐角。原来,讲课的时候只考虑了时针在动,忽略了分针也在动。

  华老师好好鼓励了一番两个小家伙,并叮嘱他俩先不要把这个结果告诉其他同学。

  第二天课上,华老师又拿出这道题,除了那两名学生,其他人都回答是“钝角”。

  “为什么啊?”华老师故意问。

  学生们引用头天华老师在课堂上说的话自圆其说:“只要比直角大一点点,就是钝角了……”

  华老师微笑着点点头,然后又使劲摇摇头,重新公布了正确答案,并表扬了那两名学生敢于质疑老师的精神——“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解读

  老师要正确化解自己的差错

  华罗庚先生说:“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的。”差错,人皆有之,作为老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当我们自身出现失误时,要冷静、及时做出分析、判断,调整活动方案,采取补救措施,让失误成为发展学生思维不可多得的契机,让教师处理差错的言行成为学生对待差错的榜样。如果以“我是考你们的”或“别钻牛角尖”来搪塞或推诿,不敢肯定学生,不能正视差错,自然会受到学生的贬弃。如果我们懂得“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和“教学相长”的道理,我们就应该有勇气承认自己的差错与不足。

  如果老师平时对学生说“差错可恶又可爱”“差错是进步的阶梯”“错若化开,成长自来”……但当老师自己错了的时候,脸就红了,只想找个地缝钻进去,那学生能获得什么?理想的教学应该是对话式的,师生相互请教,双方互为先生和学生。作为教师,要不断丰厚自己的学识,提升自己的理性,因为只有丰厚的学识与彻底的理性才能赋予老师格局和大气。

  

bjwomencode

我来说两句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