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为什么老年人热衷“养生鸡汤”?心理专家:其实这也是一种沟通方式
2021-11-11 15:10:20
北京晚报

“有一种朋友圈叫爸妈的朋友圈”、“有一种表情包叫中老年表情包”、“有一种代沟叫新媒体代沟”……全民刷手机的时代,老年人也加入其中。但在年轻人看来,老年人痴迷“鸡汤文”,痴迷“健康养生”,并且要求儿女参与分享,给他们增加了不少莫名的烦恼。不过,精神心理专家认为,“鸡汤文”、“养生文”也是老年人的一种交流方式,年轻人或许不喜欢,但是要尊重他们,引导他们。

有一种朋友圈叫爸妈的朋友圈

“我今年给父母订了一份《北京晚报》,因为实在不想看到每天晚上家里老的小的都在刷手机。”杨女士和父母住在一起,这两年,父母用智能手机越来越熟练,老两口迷上了发微信,刷朋友圈。每天晚上吃完饭,父母就低头刷手机,杨女士因为工作的缘故,也要经常刷手机。“一家人聚在一起,本来是应该喝喝茶,聊聊天,但我们一家老的小的都在埋头看手机。这还不算什么,关键是我的父母经常会给我发一些危言耸听的养生知识,每次发完之后如果我不回复,他们还要很认真地问我,收到了吗?别忘了看一看!”今年,杨女士给父母订了一份报纸,一来希望他们能趁着下楼取报纸的时间出门转转,二来也是向往那种晚饭后一家人看看报、翻翻书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感觉。

不少人跟杨女士有同感:现在的老年人对健康科普知识格外关注。他们的朋友圈里,满满的都是养生知识。“癌细胞最怕它,人人能做到,请告知你的家人!”“有一种水果出事了,近期千万别买!”有网友说:“父母的世界就像一部百科全书,让我们发现了一个全新的科普世界,一边默默地为他们俩逐条点赞,一边还要违心地‘承认’自己懂得太少。”

杨女士有一些医学背景,但自从成为父母的微信好友后,她发现自己的医学背景在父母那里苍白无力,而父母则成了博大精深的“医学泰斗”。面对同一件事,父母总是更相信网络上的各种版本,更相信老伙伴们转发的微信。《三伏天,如果不这么做,直接减寿十年》、《最有效的养生方法,竟然全部免费!》……母亲一边给她转发这些带着浓浓标题党风格的养生知识,一边认真地劝她,年轻时不养生,老了就受罪!其实从这些朋友圈里转来的养生知识,如果看到最后就会发现都是一些营销号吸引眼球的招数罢了,但母亲不懂,杨女士还算孝顺,她会给母亲发个表情,表示收到了。然后,她就会收到母亲字体大、颜色鲜亮的“中老年表情包”。

父母的朋友圈里还满是“鸡汤文”。年轻人偏爱的“鸡汤文”主要是各种成功学,而中老年人偏爱的“鸡汤文”充满了“疗愈风”。韩老师是一名退休的大学老师,现在她最喜欢阅读的是人生励志语录。“再忙再累别忘了心疼自己,冬天已到,天气已冷,一定要记得好好照顾自己!”“人生如天气,可以预料,但往往出乎意料。”“把握好每天的生活,照顾好独一无二的身体,就是最好的珍惜。”每天清晨,韩老师都会在朋友圈来一张图,问候大家早安。很多时候,她的“鸡汤文”表达的是一种无奈,如“人累了可以回家,心累了可以去哪儿?慢慢回忆走过的路,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应有尽有。有些事,无能为力;有些人,不能强求。”有的时候,还会有加长版的“鸡汤文”:“有沟有坎,是道路。有苦有甜,是生活。有起有落,是人生。容颜可以化妆,但心灵不能伪装。虚伪可以蒙混一时,但真诚可以赢得一世。对人真,才能赢得真。对情诚,才能收获诚。没有人愿意用热情,换回敷衍。没有人愿意用真心,得到伤心。生命中,总有些事,很无奈,学会淡然。生活中,总有些情,很痛心,学会释然。人生中,总有些路,很难行,学会悠然。幸福是靠感觉,生活全凭心态!风雨中做事,阳光下做人!”

为此,韩老师的儿子屏蔽了妈妈的朋友圈,“都多大年纪了,还看这种高中生都不看的文字!”

有一种互联网文化专属老年人

生活在互联网社会的老年人都是这么喜欢看心灵鸡汤吗?2018年社会蓝皮书——《201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互联网时代老年人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理解,构建了独特的互联网使用方式,比如中老年表情包、鸡汤养生文,形成了区别于年轻人的互联网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朱迪等专家共同完成的中国老年人互联网生活调查报告指出,老年人点击最多的资讯是心灵鸡汤、幽默段子和时事新闻。随着老年人对互联网世界的参与程度加深,老年人自身的生活阅历、偏好乃至文化品位也被投射到互联网世界,构建了独特的互联网使用方式和互联网文化,而最具代表性的老年人互联网文化就是对心灵鸡汤和养生保健信息的偏好。报告指出,养生保健是老年人最喜欢浏览的微信文章。偏好“养生文”的老年人通常对自身健康非常重视。其中,认为身体健康对于幸福理想的晚年生活来说非常重要的占74.8%,认为比较重要的占到了21.1%;与之类似,认为自己目前身体健康状况需要改善的占到了79%。老年人首先会选择将此类文章转发到朋友圈的比例最高,比例超过30%,首先转发给子女和家人的比例为24.5%。因此老年人的朋友圈出现众多的养生知识文章也就不足为奇了。调查还显示,偏好“心灵鸡汤”的老年人中以女性居多,占58.9%,高中/中专/职高学历的老年人居多,占42.3%。

朱迪等人完成的报告分析了心理机制对老年人偏好“养生文”和“鸡汤文”的影响。研究人员通过对调查人员测量死亡焦虑的量表发现,老年人整体上表现出中度偏低的死亡焦虑和中度偏高的死亡接纳。相对而言,死亡焦虑程度高以及死亡接纳程度低的老年人喜欢看养生保健类文章的比例较低,而更喜欢看“心灵鸡汤”。在低度和中度死亡焦虑的老年人中,约1/3喜欢看“心灵鸡汤”,而在高度死亡焦虑的老年人中,42.3%表示喜欢“心灵鸡汤”。专家分析,可能对于生老病死比较困扰的老年人更害怕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甚至害怕就医,从而更需要用鸡汤类文章来引导人生态度或者寻求精神寄托。但是对于“心灵鸡汤”的依赖,不利于老年人正视自己的身体问题,可能导致没有及时有效地采取医疗保健措施。

有一种代沟被称为新媒体代沟

频频转发“养生文”和“鸡汤文”的老年人,多数会与子女们形成“代沟”,这种代沟被称之为新媒体代沟。很多子女都在抱怨自己的父母拉低了朋友圈的层次,有些儿女甚至选择不看父母的朋友圈。如果说别人家孩子是父母“鞭策”子女的方式,现在别人家的父母就成了孩子们比较父母的方式。

那么,儿女应该如何看待父母对“鸡汤文”和“养生文”的钟爱?北京回龙观医院老年病房主任燕江陵说,如果老年人还能频频转发“鸡汤文”、“养生文”,还要让子女认真阅读,这说明他们热爱生活,关心身边人,身体还好,“至少大脑还能思考,手脚灵活,眼睛不花。”

相对年轻人来说,老年人退休之后,生活圈子变得更窄,社会交往减少,生活更平淡、更单调、更孤独。但他们有时间、有精力,他们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他们更关注健康。因此,“养生文”的热转是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的。但是对于一些“伪”养生的健康知识,老年人往往没有鉴别能力,这就需要儿女多多引导,当然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让这些不靠谱的养生知识没有生存的环境。对于老年人转发的“鸡汤文”,燕江陵认为,这表现出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很多“鸡汤文”老年人认为讲得对,他就要发给子女来看看,也是对子女的关心,只是这种方式子女未必喜欢。

老年人喜欢彼此转发“鸡汤文”和“养生文”,燕江陵说,这其实是老年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就像年轻人在一起会说说现在去看什么电影一样,老年人会通过互相转发“鸡汤文”、“养生文”来增进同龄人之间的交流。跟过去我们见面会说“吃了吗”一样,现在的老年人见面都会说说自己有什么基础病,吃什么保健品,到哪里去锻炼,去什么地方旅游。有时候他们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也需要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疏解,“鸡汤文”也是一种疏导方式。

年轻人如果看不惯老年人的“鸡汤文”、“养生文”,也要尊重老年人。“这可能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当然,年轻人也要帮助老年人提高鉴别能力,当他们遇到“伪养生”、“伪鸡汤”的时候,还是要帮助老年人提高辨别能力,让他们既能开心愉快地交流,同时也不被虚假信息蒙蔽了眼睛。

本报记者贾晓宏 J146

bjwomencode

我来说两句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