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假性单亲”面面观
2021-11-05 15:52:27
北京晚报

听到新西兰总理约翰·基决定辞去总理职务的消息时,我正开着车飞奔在去上班的路上,他的演说很简单,没有那些空洞的政客说词,有的只是一个男人真诚想为了亲情选择回归的愿望。

和约翰·基的回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身边的很多父亲们。他们忙于工作,忙于社交,除了拿钱回家外,几乎没什么时间顾及家庭和孩子,更别说孩子的教育和学习了。

现在我们很多家庭都处于一种“假性单亲”的状态,看似家庭完整,父母健全,但是父亲总是远离家庭陪伴,忙于工作社交,孩子的成长过程多是母亲陪伴教育。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很多孩子的性格塑造,能力提升受到了很大影响。一个和母亲相处久了的孩子,意志容易薄弱,动手能力较差,做事缺乏毅力,不太敢冒险,自我控制力弱,情绪容易不稳定,一些男孩行为上会缺少阳刚之气,做事拖拖拉拉。一些女孩又会表现的过于柔弱,缺少独立意识。

家庭教育本来已经如此缺失了,可是男女老师比例失调的学校教育更是给男孩的成长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当孩子在学校中接受女教师的教育,在家中又接受以母亲为主的教育,孩子的性格、观点、处事方式可能变得女性化,这对男孩而言显然不利。

关注家庭教育、性别教育的心理学博士李文道先生,为此专门写了一本《拯救男孩》的书。和拯救男孩同等重要的其实还有对女孩的拯救,父爱缺失的女孩会更容易早熟,青春期会提前到来,会出现早恋等。

父亲的角色是力量型的,家庭中父亲角色的存在可以带给孩子榜样的力量,会让孩子在一个相对安全笃定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对孩子的管教,父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孩子眼中的父亲是集法律、约束力、威严、权力于一身的超人,他会指给孩子通向世界的路。可遗憾的是,很多父亲都以各种理由远离家庭责任,有的父亲会说:“我这么忙,不陪伴你们还不是为了在外赚钱”,有的父亲说:“照顾孩子本来就是妈妈的事”,有些父亲说:“我不懂教育孩子这事,交给学校吧”等,这些理由在很多家庭中司空见惯,因此也引发了许多夫妻关系紧张,亲子关系疏离等问题。最终你会发现,一个家庭,如果有一个缺席的父亲,就一定会有一个焦虑的母亲,之后,就会养育出一个失控的孩子。父亲缺席,母亲补位,随之而来,女性天然的焦虑感就会传递给孩子,之后孩子就会在很多行为上表现出失控的状态。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男孩在发展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模仿父亲的角色行为,从而使自己形成具有鲜明性别特征的行为”,可见,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之深。孩子,尤其是男孩对父亲的需求是最强烈的,有父亲的孩子,他在面对竞争时,敢于勇敢冲上去,在面对一件事情的困难时,会选择坚持。有一个这样的案例分享给大家:有个孩子喜欢跑马拉松,因为只是喜爱,所以每次也只是参与而已,并不要求自己一定坚持到终点。但是有一次父亲给他说:“孩子,今年你如果可以跑完全马,我在终点处和你合照留念,这是两个男子汉之间的约定”,父亲的话给了儿子坚持的理由。最终,儿子真跑完了全马。这个小故事说明了父亲的力量和信念对孩子的影响之大。可是如果父爱缺失就会让这种力量缺失,力量缺失就会让孩子坚持的动力缺失。长此以往,孩子的意志力不可能好起来。

在家促会给一些家长讲孩子的成长时,来听课的大都是妈妈,唯一只有一位爸爸到场,现场采访这位爸爸,他说:”我想多关注一下孩子的成长“,不管这位爸爸是否身处要职,是否家财万贯,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爸爸才是自己人生的财富。在我的身边,有一些朋友家庭,孩子的教育主要由父亲承担,母亲负责给孩子爱和关怀,所以,他们的孩子长得性格阳光,人格健全,热爱运动。

反观身边,妈宝式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些都是母亲教育的结果。这样的孩子,既缺少意志力,也没主见,他们未来在职业中独当一面的难度很大。在我最近开发的《职业生涯的心理分析》课程中,专门就这样的孩子有一个章节来分析,这类孩子,除非后期关键阶段能做好自我修复,才有可能重新蜕变,实现腾飞。否则,他的个性会影响到他的职业、家庭,甚至一生。作为家长们,为什么非要让孩子未来那么难,那么痛呢?如果我们可以早一些介入陪伴,孩子以后就会少一些重新修复的痛,这样的陪伴,多值得呀。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我们都不该缺席孩子的成长。

bjwomencode

我来说两句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