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赋权妇女:全球农业粮食系统转型的核心问题
2023-05-23 16:03:11
中国妇女报

在农业粮食系统全球化的大趋势之下,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赋权已成为该系统善治与转型的一个核心。放眼世界,在转型的“阵痛”期,农业粮食问题与性别不平等等诸多全球挑战正加速交汇。按当下的发展态势,距离“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全球愿景中的目标2(消除饥饿)和目标5(实现性别平等)实现的希望愈发渺茫。一个更高效、更具包容性与韧性以及更可持续的全球农业粮食系统的构建势在必行。

妇女在全球农业粮食劳动场域中的作用与劣势的反差

妇女是全球农业粮食系统难以忽视的一支主力军。须知,全球36%的女性劳动者和38%的男性劳动者在农业粮食体系中就业。2011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首次发布了《妇女参与农业:缩小发展中的性别差距》的旗舰报告,开创性地评估了全球妇女在农业中的地位和农业生产率方面的性别差距。2023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又推出了《妇女在农业粮食体系中的地位》,将研究视野延伸到了更宽泛的农业粮食系统。这一拓展得以透视妇女群体的更大参与范畴,也折射了与时俱进跟进全球农业粮食系统的转型。

妇女在农业粮食系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却滞留在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在低收入国家,妇女更有可能在农业粮食系统就业。以南亚为例,71%的女性劳动力聚集在这个系统,而男性为47%,两者相差24个百分点。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女性的占比(66%)也高于男性(60%)。农业粮食系统既是这些地方妇女就业的主渠道,也是其赖以生存的一个主要生计来源。尽管如此,妇女扮演的角色往往是边缘化的。被锁定在小块地上种植庄稼和饲养家畜的“小农”中的妇女约占40%~60%。

在农业粮食系统的非农部门,由于劳动力市场的种种歧视,妇女通常承担非固定、非正规、兼职、低技能或劳动密集型的工作。例如,在全球水产养殖和渔业部门,妇女持有的全职职位仅占15%,而在加工的兼职工作中占71%。不单妇女的工作条件比男性更糟糕,因职业藩篱,在农业的工资就业中,男性每赚一美元,妇女只能挣82美分。总体而言,妇女难以突破或告别劣势处境。

全球性挑战为弥合性别鸿沟的干预投下了阴影

近年来,缩小性别鸿沟的努力邂逅了接踵而至且互为交叠的全球性挑战。在气候变化、新冠疫情及地区冲突的连锁效应之下,各地妇女均遭受了冲击。在新冠疫情第一年,全球农业粮食系统的非农部门就业的妇女中,22%丢掉了工作,而男性仅为2%。2021年,至少有9.39亿15岁及以上的妇女经历了中度到重度的粮食不安全,而男性为8.13亿。两性粮食不安全的差距从2019年的1.7个百分点扩大为2021年的4.3个百分点。而且,新冠疫情肆虐的“长尾效应”并不能立刻消失。气候变化同样增添并放大了农业粮食系统妇女发展的障碍。贫弱妇女常常别无选择地诉诸短期的应对策略,比如粮食匮乏之际减少自己进餐次数和数量。这势必牺牲其应对气候冲击和压力源的长期韧性。

在全球性挑战的交互影响之下,弥合性别鸿沟的一些干预几乎停滞,某些方面非但没有进步反而出现了倒退。由于缺乏替代性生计,农业劳动力的女性化脸谱依旧十分凸显。但由于许多妇女无缘获得必要的资源、技术、土地所有权以及与市场对接的机会等,管理同等规模农场,妇女和男性土地生产率的性别差距达到了24%。农业粮食系统性别不平等的系统性障碍仍然难以撼动。歧视性的社会机制、根深蒂固的性别规范及不平等的性别权力关系等,都是其背后的主要驱动因素。

“社会性别主流化”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全球战略,但实际成效却并不尽如人意。基于对68个国家的研究揭示,75%以上的农业政策承认妇女的作用和/或她们面临的挑战,但仅有19%将性别平等或妇女权利作为明确的政策目标。妇女的诉求和优先关切事项在政策和决策中“缺席”就不足为奇了。

赋权妇女乃至缩小性别差距的上策

盘点过去十多年的进展,《妇女在农业粮食体系中的地位》报告一脉相承地发出了促进性别平等的明确信号,特别是重弹了妇女赋权的“主基调”。经大量实践检验,更加精准而有效地向妇女赋权倾向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硬道理”。

在农业粮食系统,妇女赋权的行动更为奏效。粮农组织连同其姊妹机构——世界粮食计划署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等国际组织等,都不约而同倾力于妇女赋权。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为此专门开发了一个颇为实用的农业中妇女赋权指数。数据表明,瞄准赋权妇女的项目比那些只将社会性别纳入主流的项目有望带来更多益处。

得益于妇女赋权的不懈努力,各地妇女承担了愈来愈多非农经济角色。拥抱数字技术的女农也越来越多。2017至2021年,中低收入国家在使用移动互联网方面的性别差距从25%缩小为16%。开立银行账户方面的性别差距从9个百分点缩小为6个百分点。毋庸说,增强妇女自己做出决策之能力和资源的赋权干预更接地气。

一些科学证据表明,在缩小农田生产率和农业粮食系统就业工资上的性别差距,有望为整个社会带来巨大效应。此举将使全球GDP提升1%,即接近1万亿美元。换句话说,这将使全球粮食不安全降低约2个百分点。倘若半数的小规模生产者受益于聚焦赋权妇女的发展干预,这将大幅提升5800万人的收入并增加2.35亿人的韧性。赋权妇女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由此可略见一斑。

尽管半数以上农业和农村发展双边援助项目已融入了性别视角,但遗憾的是,在方案设计将社会性别视为根本性问题的仅占微不足道的6%。生活在夹缝中的一些贫弱妇女依旧十分脆弱,境遇堪虞。很显然,性别主流化也好,赋权也罢,都须加倍努力更上一层楼,行之有效的妇女赋权规模的扩大显得更为急迫。

推进妇女赋权的未来之路

有鉴于限制妇女平等参与农业粮食系统并造成性别差距的驱动因素植根于不易撼动的歧视性政策法律、制度结构以及社会规范等。更为宽泛的兼顾治本和治标的赋权方法必不可少。

第一,国际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必不可少。唯有不断优化具有性别敏感性的农业粮食政策,才有可能助力“性别盲”的各种变革,特别是扭转妇女领导权和决策权中的持续“缺席”,进而充分发掘广大妇女的巨大潜力。

第二,明确针对刻板印象、性别偏见及歧视性社会规范与规则等结构性限制的性别变革方法被证明颇富成效。我们不应忘记,社会性别与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年龄、族裔或身处偏远等其他社会不平等往往重叠交错。毋庸说,这有待于从社区到国际层面所有利益相关方坚定不移的共同发力。

第三,强化社会保护方案。在一个更加不确定、不安全和不平等的世界里,社会保护事关贫弱妇女在高风险环境下的福祉和发展,亦有助于她们从重大冲击中尽快恢复过来。

第四,强化以群体为本的方法。当灾难压顶或已陷入灾害泥潭时,一盘散沙的小农尤其是女农要是孤立无援的话,仅靠单打独斗绝无可能扛住压力。群体的力量有益于助推群体赋权及抗击冲击的韧性。

第五,确保务农妇女获得改良种子、土地、肥料和灌溉等农业资源以及信贷、教育、培训、技术咨询和数字服务的平等机会,有助于她们更好地管理农场。加快补齐这些短板和弱项,整个农业部门的产量都将会水涨船高。

第六,有效提高妇女的生产率还有赖于减轻其无偿照料和家务劳动的沉重负担。普惠型的儿童保育服务对于母亲保住非农职业生涯并获得较高报酬能起杠杆作用。

概言之,人类要“跑赢”减少贫困和饥饿之战,改善饮食、营养和粮食安全以及实现更公正、更有韧性和可持续的农业粮食系统,投资于妇女赋权的必要性和正当性是毋庸置疑的。农业粮食系统的转型反过来亦有助于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赋权。

(作者为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博导)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气候适应与韧性的底层逻辑研究”(批准号:22BSH0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bjwomencode

我来说两句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