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天上宫阙”如何变身宜居家园?——探秘即将全面建成的中国空间站
2022-12-30 14:47:11
中国妇女报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范语晨

“难忘天上宫阙,更念祖国家园。”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后航天员刘洋出舱时说的这句话,让无数国人泪目。在神秘的天上建起一个家,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浪漫梦想。如今,“天上宫阙”已不再是诗词里的意象,而是一个真实、温暖的“太空之家”——即将全面建成的中国空间站。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近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了解到,从2011年“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到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相继发射并完成对接,再到今年11月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对接,中国空间站迎来了3个舱段、1艘货运飞船与2艘载人飞船的满载状态。今年年底,中国空间站就会正式建成,并在明年正式运营。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朱光辰曾比喻说,如果神舟飞船是一辆轿车,天宫一号就相当于一室一厅的房子,空间站就是三室两厅的“豪宅”。在神舟十四号返回前,神舟十四号与神舟十五号乘组6名航天员就在这座太空“豪宅”中共同工作、生活了5天。

这个天上“豪宅”用电从哪儿来?屋内怎样保持舒适温度?航天员在里面的日常生活如何?“太空农场”里能种出庄稼吗?且随记者带你去一探究竟。

刘洋在空间站健身

“太空电站”“中央空调”“太空防晒霜”……中国空间站如何实现用电自由、四季如春?

随着“太空之家”越来越大,航天员要生活,科学仪器要运转,用电也必须要跟上。

空间站的能源从哪里来?万物生长靠太阳,空间站也不例外。据承担“太空电站”研制任务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11所研制团队介绍,大型柔性太阳电池翼是空间站获取能量的主要设备。目前,中国空间站共配备了2种规格6套大型柔性太阳翼。

天和核心舱上的太阳翼是为我国空间站打造的首个大面积可展收柔性太阳翼,单个太阳翼展开面积达67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标准单打羽毛球场的大小。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上配备的2套plus版大型柔性太阳翼更是升级换代,单套太阳翼展开面积有138平方米,4个这样的太阳翼就能提供空间站建成后三舱组合体80%的能量。在支持舱内搭载的各类科学仪器正常运转的同时,也足以保证航天员在空间站中的日常生活。

如今,天和、问天、梦天三舱形成组合体后,柔性太阳翼总面积已达到约700平方米。它们就如同“鲲鹏展翅”一般,给中国空间站送来源源不断的能量。

空间站里为何四季如春?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之一,是厚厚的大气层保证了不冷不热的温度。而中国空间站距离地面约400km,那里没有大气层的保护,在太阳光直射下,空间站表面温度最高可达150℃以上,温度最低会在-100℃以下。在“冰与火”交替的太空环境中,为了保证航天员适宜的温度,的确需要一套“中央空调”来帮忙。

俗称空间站“中央空调”的流体回路是空间站热控系统的核心。据空间站热控流体回路系统技术负责人郑红阳介绍,流体回路均匀包裹住空间站的重要部位,通过特殊液体在管路内的往复循环,将舱内设备以及航天员生活产生的热量收集起来,带到相应的设备和结构中,实现散热和补热功能,同时保持空间站不同“房间”温度的均匀和稳定。

除了“中央空调”之外,技术团队还为航天器做了被动隔热。记者从中国航天集团五院热控技术团队获悉,从神舟十二号起,神舟系列飞船都涂上了一身银色新型涂层,这就是神奇的“太空防晒霜”——低吸收-低发射型热控涂层。顾名思义,低吸收是指涂层材料自身具有较低的太阳光吸收特性,可有效减弱太阳辐照导致的温度升高;低发射是指涂层具有较低的红外发射率,可有效阻隔飞船内部向外部深冷环境的辐射漏热,避免舱内温度的不断降低。特殊的“防晒霜”与“中央空调”协同配合,让空间站“四季如春”,一直处于适宜的温度范围。

刘洋在空间站卧室中

卧室、餐厅、医务室、健身房、5GWiFi全覆盖……揭秘航天员在“天宫”的日常生活

作为航天员的“太空之家”,中国空间站不仅外部保障给力,其内部构造也彰显着“以人为本”的设计思维。

中国空间站会不会太挤呢?今年12月,6名航天员在“天宫”会师后,不少人好奇空间站住得下6个人吗?中国空间站系统设计师团队周昊澄介绍,中国空间站内共有6间卧室,其中3间在天和核心舱,3间在问天实验舱。舱内卧室里设有独立的卫生区、储物区,并配有空调、照明灯、报警音箱、温湿度计等设备,还有各类扶手帮助航天员在漂浮状态下固定身体。“透过卧室里的舷窗,航天员们可以一览地球的大好河山,也可一睹宇宙的浩瀚无穷。而且,这里的噪声也远低于工作间。”周昊澄说。

航天员在太空如何就餐?6名航天员“太空会师”当天一起吃早饭的直播画面,让网友们直呼“宇宙级温馨”。周昊澄介绍,核心舱和问天舱在工作间旁专门划分了承担餐厅功能的区域。折叠式餐桌、微波炉、热风加热装置、冰箱和饮水机一应俱全,还配备了满足3人7天食品用量的储物柜。与地面就餐环境不同的是,由于处于微重力环境,餐厅未配备餐椅。航天员一般每7天从货船里取一次食品。航天员用餐产生的垃圾可在就餐区统一装袋,最终放入货运飞船统一销毁。

航天员如何在太空保持健康和娱乐休闲?从神舟十三号乘组开始,航天员在轨时间就延长到了6个月之久。在零重力环境下生活这么长时间,航天员如何保持身体健康?生病了怎么办?据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医监医保研究室介绍,空间站设置了负责航天员医疗保障的单独区域,能够完成心电、呼吸、体温、血压等常规检查以及各器官功能的监测。对于心脏急症、四肢骨折等症状,“医务室”也有应急救治手段,还能通过天地通话远程进行心理诊疗。

为了减轻骨丢失等在轨长期生活的症状,空间站还在3个舱段内都配备了健身房,供航天员每日维持1~2 两小时的体育锻炼,使肌肉和血液循环维持正常水平,其中包含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可自由使用的拉力绳、微重力抗阻锻炼装置等。

工作、吃饭、休息、运动之外,航天员在空间站里能玩手机、看剧、与家人通话吗?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获悉,空间站中已经实现了整舱5GWiFi全覆盖,并且还加入了智能网络、智能家居,航天员每天都可以与家人进行视频通话。不仅如此,航天员在太空的娱乐活动也很丰富,除了用手机在网上听音乐、看剧外,还能接收地面的电视信号,与我们一样观看春晚、观战世界杯。

中国空间站的首个中秋节

建造“太空家园”还须开辟“太空农场”,中国空间站实现人类首次在太空收获稻种

人类首次在太空收获稻种。“同学们,这是生命生态实验柜,它由一个个像小房间一样的模块组成,仿佛是动植物的太空旅馆。这个实验柜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未来在月球乃至火星上实现长期生活。”在今年10月12日开讲的“天宫课堂”第三次授课中,女航天员刘洋向同学们介绍了一系列空间站中正在开展的科学实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生命生态实验柜中那一棵棵碧绿的水稻。而在12月4日神舟十四号乘组航天员返回地球时,他们也带回了太空种植水稻收获的种子,这是人类首次在太空收获稻种。经过空间站里120天的培育生长,中国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太空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育,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强烈反响。

为什么要在太空种水稻?目前,在探索太空的过程中,食物等生存必备物资补给都需要从地球上运输,成本极其昂贵。一位美国科学家曾透露,把1磅(约0.45千克)食品送上国际空间站需要花费约1万美元。未来人类如果想探索更遥远的深空,或者在太空中实现更长时间的生活,就需要开辟“太空农场”。因此,太空种植一直是中国空间站开展的重要科学探索之一。

水稻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的生长状况与在地球上有何不同?据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郑慧琼介绍,“太空水稻”株型在空间变得更为松散,矮杆水稻变得更矮,高秆水稻的高度没有受到明显影响;水稻在空间开花时间比地面略有提前,但灌浆时间延长了10多天;大部分的颖壳不能关闭。郑慧琼表示,由于水稻开花时间和颖壳闭合在保障植物充分的生殖生长、获得高产优质种子方面有重要作用,因此科研人员将对航天员带回的样品做进一步分析。

此外,航天员还在空间站内开展了再生稻实验,并获得了再生稻的种子。郑慧琼团队表示,这是国际上首次在空间尝试的再生稻技术,该技术可大大增加单位体积中的水稻产量。相信随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的不断推进,拥有“太空农场”将不再是科学幻想。

用电用网自由,四季温度舒适,航天员生活丰富多彩,科学实验如火如荼……中国人的“天上宫阙”已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美好。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季启明介绍,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在轨期间,还将重点开展涵盖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的40余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同时,中国空间站建造过程中始终秉持开放共享的理念,目前已有17个国家的科学实验项目入选中国空间站。未来中国空间站不仅是中国人自己的太空“豪宅”,也将是造福全人类的“太空之家”。

bjwomencode

我来说两句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