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向梅芳:文学渗透了我生活的日常
2022-09-08 16:29:53
中国妇女报

■ 口述:向梅芳 作家

■ 记录:张萌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人物简介·

向梅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文学院签约作家,广东省第十一届、十二届政协委员。代表作有纪实文学“南洋客”三部曲、散文集《此在与远方》、长篇小说《向家湾》等。

我通过文学寻觅光,我也想为别人带来光。这是我最初的文学理想。那时是1997年前后,20多岁的年纪,一切都那么美好而充满希望。从那之后,文学成为“我表达自己,获得快乐”的日常,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盐,或甜”。

全心投入,只为讲述这段“传奇”

2008年,我在一群热心的文学爱好者的鼓动下,策划、组织编写了一本地方文化指南性读本《走进信宜》。这部书的“信宜名人”栏目里,介绍了一位人物李孝式,他身份特殊,是马来西亚开国元勋、首任财政部长。我到他的故乡、有“千年古郡”美誉的镇隆去走访,没想到,有更多的人物纷纷浮出水面……回来一查侨联的相关资料和地方志,才发现广东省信宜市150多万人口,其中归侨、侨眷、海外乡亲就有50多万,其中又有近40万人是“南洋客”或“南洋客”的后代。信宜原本就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之一,这里地处偏远山区,并不靠近海洋,却有那么多人在那个年代漂洋过海,仅1926年一年间就有近3万人出洋谋生,这实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于是,我走进了镇隆的李家和马来西亚的李家。采访86岁高龄的马来西亚皇室拿督、李孝式的长子李剑桥,听他讲述他父亲的辉煌往事和传奇经历,还有他亲身经历的那些与中马两国的历史渊源、逃难中的浪漫往事、女强人式的祖母对他特殊的疼爱……听他回忆与他父亲一起走过的岁月,一同经历的历史事件,几百万华侨华人安身立命的马来亚(马来西亚前身),从殖民地走向独立的历史,那是一段全世界都没有先例可循的独立史。李孝式不仅促成了马来亚的和平独立,还为这个多元化国家多种族和平共处和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他个人的遭遇,却是那么令人唏嘘。那些历史绝不是“一个人的百年风云”,也不仅仅属于马来西亚和海外华人,而属于我们整个人类。就如华人闯南洋的历史,也绝不仅仅是一次“规模最大、路程最远的跨国大迁徙”,它其实是中华民族生存史的一个分支。

我和李剑桥老先生,因为一次次采访,由最初的陌生变得像相识多年的朋友。对于正在远去的“南洋”,我也有了更近更深的了解。太多过去觉得遥不可及的“问题”,随着一个个真实故事的讲述,获得了解答。从不屑于传奇的自己,陷入了一个一个“传奇”的讲述。

于是就有了“南洋客”三部曲《百年风华——李孝式传奇》《南洋客和他们的后裔们(上)——广东人的马来亚往事》《南洋客和他们的后裔们(下)——远去的南洋》的相继问世。我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和理解的“南洋”与“南洋客”,还有我“认识”的“华侨”和“华侨史”,用自己的方式留下来,留在历史的记忆中。

《百年风华——李孝式传奇》公开发行后,被评论界誉为“第一部真实地反映规模巨大的华裔‘南洋客’历史面貌的长篇报告文学,以典型个体为切入点,全面地反映了‘南洋客’们一段非凡而壮阔的集体生命史”,并先后荣获湖南省第九届丁玲文学奖和广东首届“有为杯”报告文学奖。但我知道,在浩瀚的文字海洋里,这不过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我在意的是,它于我的确是一种全心地投入,一种没有保留的付出。

文学的魅力和意义在于重温记忆

这些年,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去过很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有许多发现、感触和思考,当然也有一些难忘的瞬间、暖心的经历和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每次,我都会习惯性地写下一些类似日志或游记的文字。当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多年以后重新翻阅,就会觉得异常难得。毕竟,人生的每个瞬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能够重温的唯有记忆。而帮助记忆的,又非文字莫属。

重读散文集《此在与远方》,过去的文字总会带给我一种陌生的甚至难以置信的感觉,恍惚是在读别人的作品。我不知道产生这种感觉,对于作者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也许是那些文章都写得比较及时的原因,过去的很多经历,其实已经随着时光飞逝而接近忘记了,现在随着对这些文字的重温,又从记忆深处浮现出来,仿佛又重新经历了一遍,不经意间,就被自己感动了。而文学的魅力和意义,大约就在于此吧。我很珍惜这些感动的瞬间,并期望它们一直存在,永不消失。

比如这部集子里的长篇散文《我的幸福时光》讲述的是回家乡湖南澧县的所见所感,写了一路的经过,写了故乡的人情与亲情,里面有太多的往事,有自己的至亲之人。文中描述的帮妈妈干农活的场景,还有青梅竹马的小伙伴,离去的祖奶奶……有评论家说这篇散文 “人物是密集的,线条却是简约而单纯的”。

我清晰记得,那篇《走进阿拉善》是在《百年风华——李孝式传奇》首发式后,与文友相携前往内蒙古采风写成的。那是我第一次走进沙漠,一切都很新奇,我就是怀着那种新奇的心情记下了沿途的壮美风光,顺便将同行的几位很有名气的作家也写了进去,毫无保留地向读者描述了巴丹吉林沙漠、额日布盖大峡谷、阿拉善美食与美酒,还写了在贺兰山深处探讨文学的所见所闻,读过的朋友都说整篇散文就像一部精彩的纪录片,有光有影,还有浓浓的人文情怀。

这部集子的容量丰富,几乎涵盖了我自己文学之外的一些行迹,值得敝帚自珍。

对历史和文化传承的眷念与思考

每一部作品差不多都是“十年磨一剑”。《向家湾》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酝酿已久,初衷是“献给故乡和童年,献给母亲和她的祖先……”没想到写的过程中带出那么多极富时代感和历史感的故事,也算是一份意外收获。

至于通过一个农民家族的百年兴衰折射中国百年时代变迁和中国乡土文化传承的历史命运,那是评论家解读出来的。确实,这是一部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的小说。小说面世后,在一定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向家湾热”,好多读者纷纷发来阅读札记、读后感、文学评论,对小说进行各种“定位”。诸如家族叙事、乡土文学、寻根文学、都市文学、女性小说等不一而足,凡此种种,常常令我感动不已。

《向家湾》的叙事时间跨度从1920年到2020年,地域跨度从粤西南到湘西北,内容涵盖民国时期中国农村的苦难辉煌、特殊历史时期的个体命运、改革开放前后农民的凤凰涅槃、跨世纪一代农村青年的励志人生等,不同层次的读者都可以从中获得与自己相宜的阅读体验与收获,这是我身为作者深感满意的地方。

我也以此致敬文学,同时纪念自己走过的文学之路。世事变幻,星移斗转。无论文学在中央,还是在角落,今天依然是最具有凝聚力的存在。

bjwomencode

我来说两句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