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昏君还是英主?应该如何评价成化帝
2022-05-20 11:13:59
北京晚报

  朱见深一般都根据年号称其为成化帝。因为身居皇位,他的举手投足都影响着偌大帝国的动向。纵观他的一生,有少年离乱,有即位后的拨乱反正,有任用奸佞,也有宫闱闹剧,还有价值不菲的斗彩鸡缸杯一起留给了后世。戏份足很正常。

  明君还是昏君?如何评价成化帝,剧迷有争论。笔者认为,朱见深称不上雄才大略的英主,也不算荒淫无度的昏君,在历史上六百多位皇帝中,排个座次的话,混迹其中是毫不出彩的,只能算个守成的庸君。

  命运多舛的继位之路

  朱见深生于1447年,也就是明英宗正统十二年。刚刚三岁的时候,遭遇人生第一个大变故。

  当时明朝皇帝的老对手瓦剌的也先骚扰大明边境,“秋七月己丑,瓦剌也先寇大同”。有史以来,草原帝国一直是中原王朝边患,元朝被明朝取代后,退居蒙古草原的元朝政权经历了鞑靼和瓦剌的分合,内部争斗不断的同时,一直是明朝的心腹大患。

  也先称得上是一代雄主,在电视剧《大明风华》中对其有浓墨重彩的描写,他从成祖年间崭露头角,到宣德帝的时候做大。这次侵袭大同,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英宗皇帝不听群臣劝阻,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结果刚到土木堡(今天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边防城堡)就成了阶下囚。

  皇家的正统还是要延续的,孙太后当机立断立三岁的朱见深为皇太子。后来为了不让也先“挟天子以令大明”,太后在于谦等人的支持下,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这一招着实高明,一下子就解决了问题。

  大家都以为大局已定的时候,经过一年多的拉锯,棋高一着的也先放回了英宗朱祁镇。明朝的臣子们也一下子进入了一个岳飞朝思暮想但是尴尬万分的境地:雪了靖康耻,有俩皇帝怎么办?朱祁钰对自己的哥哥戒备万分,将其尊为太上皇,但日子未必有一个太监舒心。

  朱祁镇被软禁宫中,朱见深的日子也不好过。当了皇帝的叔叔面对做太子的侄子心中不够自信,景泰三年就找理由废了朱见深的太子,并且把他囚禁在冷宫中,只有当年孙太后赐给他的万姓侍女陪在身边。宫廷政治是残酷的,父子兄弟间都会血流成河,何况叔叔面对侄子,而且前有朱棣对朱允炆的先例,朱祁钰干起这事儿来丝毫不会手软。

  到了景泰八年,经过周密的筹划,英宗皇帝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重登大宝,改元天顺,废了自己的弟弟朱祁钰为郕王,后来更是给了个“戾王”的谥号。用上了戾字,可见内心仇恨万分。朱祁钰的后宫臣子也都被赐死的赐死,发配的发配——一代名臣于谦就死在了此时。

  朱见深重新做回了太子。这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在年少的朱见深心里,自然埋下了影响其性格的种子。

  虽有作为却虎头蛇尾

  英宗在重新当了8年皇帝之后,于天顺八年驾崩。17岁的朱见深继承帝位,在经过一年的守孝之后,启用了年号成化,自此开始了23年的帝王生涯。

  刚刚继位的年轻皇帝,因人生大起大落,内心自有筹划。首先就把自己的父亲和叔叔争夺帝位的旧账理清楚了,从这一点来说,既胜他父亲英宗一筹,又有点不肖。他为冤死的于谦平反昭雪,并追赠了谥号“肃愍”。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恢复了自己的叔叔朱祁钰的帝号,先是把朱祁镇给朱祁钰的“戾王”谥号拿掉,然后下诏追谥为恭定景皇帝。这个举动,英宗在天有灵肯定会把鼻子气歪了。但是在当时来看,却是给了天下一个姿态:我大明还是我朱家的大明,即便有争斗也是家事,毕竟我叔叔为保存大明社稷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化在内政上,比较仁厚,注重减轻百姓负担,面对天象示警,也经常会做出自省的举动。但是,这些德政掩盖不了为人诟病的弊政,一是擅宠万贵妃,把内宫和外廷都搅得一塌糊涂;二是任用太监汪直,设立西厂,把特务政治视为不二法门。

  到了这时候,明朝最大的敌人也先已经去世九年,蒙古高原上的诸部落乱成一团,大明得以喘息。这是成化帝的好运气。比较扰人的就是广西大藤峡一带的少数民族作乱,在韩雍等人的努力下,迅速平定了叛乱,擒获俘虏无数,并且迅速安定人心,改大藤峡为断藤峡,维持了二十多年的安定局面。

  在这次的平叛中,俘获的两个对大明朝后世影响深远的人物,其中之一就是被阉割入宫的汪直。汪直长大后,很受成化帝的信任,从他的太爷爷成祖开始,太监一直是明朝的帝王们最为信任的人之一。可能都是年少遭遇离乱,或者成化帝对朝中大臣后宫嫔妃都心怀距离,不得不从身边寻觅信任。汪直是个有才能和胆识的人,曾经带兵击败鞑靼部属和建州女真的侵袭。功过难以相抵,汪直最被诟病的是成立西厂,恃宠弄权,特务政治大肆活动。汪直还利用成化的信任,大肆卖官鬻爵,让成化中后期不堪的政局更增添了几分乌烟瘴气。

  让宦官胡作非为之外,成化一味玄修任命奸佞也是其人生污点之一。可能是早年的际遇,给他带来了强烈的不安全感,于是就和历史上的不少帝王一样,开始不敬苍生敬鬼神。汪直弄权,在成化生前就进行了处置,解散西厂,革职汪直。万贵妃作乱宫廷,成化后期也有所体会,对其作出了一定的限制。

  对比这些,成化一直到死都没悔改的就是大肆修道,宠信李孜省、赵玉芝、邓常恩、凌中等人,越过朝廷礼制,任意加封这些人为太常卿等高官。皇帝修道,耗费的国帑无数,以至于财政亏空,有时候黎民遭难连救济都拿不出来。陕西巡抚郑时曾经上疏弹劾太监梁芳及其引荐的李孜省、僧继晓等人。成化大怒,把郑时贬为贵州参政。后来虽然不断有人进谏,但是成化都是反应强烈,容不得任何意见。这一点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嘉靖皇帝,深居西苑二十余年,沉迷于修道,但是还把持朝政,以至于搞得大明朝“家家干净”。

  到了此时,成化后宫是万贵妃把持,朝廷里面是万安等奸臣当道,还有李孜省等一干蛊惑皇帝修道的奸佞乱权,成化初年的太平景象已经荡然无存了。

  恋母情结的寄托

  好了,我们终于要说到那个让皇帝痴迷几十年的女人了。这个女人叫万贞儿,也就是前文说到的那个在冷宫中陪伴的万姓宫女。

  蔡东藩在《明史演义》中描绘万贞儿:本青州诸城人氏,父贵为本县掾吏,坐法戍边,贞儿年仅四岁,没入掖廷,充小供役,过了十多年,居然变成一个绝色的女子,丰容盛鬋,广颊修眉,秀慧如赵合德,肥美似杨太真,万贵妃以体肥闻。

  话里话外,蔡东藩都掩饰不住对万贵妃的鄙视。万贵妃确实留下的都是恶名声。

  她比皇帝大了17岁,在朱见深被立为太子之后,她被孙太后派去做了太子的保姆。后来两个人在冷宫的时候,生发出了超越年龄和地位的复杂情感。以至于做了皇帝以后,成化帝不顾礼制立她为妃,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给予了她超越皇后和一干妃子的擅宠,并对她言听计从,给朝局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时候,仍然不听臣下的劝告。

  在后世看来,这种宠信成为伴随成化皇帝一生的谜团。没什么好谜的,幼年的废太子在冷宫中,连淡薄的皇室温情都感受不到,只有一个保姆可以依靠,自然会将全部的情感都凝结在这个女人身上。万贞儿在他眼里,就成了所有感情的寄托,母亲、情人的角色融合在了一起。

  《明史》评价万贵妃,“机警,善迎帝意”。据说,每次皇帝去看她的时候,万妃都会戎装相见,用一身制服惹得皇帝喜笑颜开。她仿佛“小苹果”一般,能对年幼的太子不离不弃,自然会抓住机会兑现投资,当上贵妃以后,人生如开挂。一出手,就先废掉了成化帝第一个皇后吴氏。

  到了成化二年,36岁的万贵妃为皇帝生了第一个儿子。19岁的皇帝大喜过望,就派太监携带重礼到全国各地祭祀山川河流,万妃也成了贵妃。高龄产妇诞下皇子,这在谁看来都是不容易。结果,就在皆大欢喜的时候,小皇子没几天就死了。

  丧失了生育能力的万贵妃也化身后宫“叶二娘”,既然我的孩子没了,那么你们就都别生孩子了。于是,在万贵妃的淫威下,后宫妃子们要么没机会生,要么生下来都不明不白的死掉。柏贤妃生的皇子朱极,刚落地就被万贵妃收养过去,后来成化七年被立为太子,结果没过俩月就不明不白地死了,夏燮《明通鉴》说:“传者以为万贵妃害之也。”这个情节,后来成为《新龙门客栈》升级版的《龙门飞甲》中的主题,一干身负江湖道义的侠义之士,拼死保卫怀了龙种的宫女,中国历史的荒诞可见一斑。

  面对要变成公鸡养殖场下不出蛋的后宫,皇帝不急大臣们急坏了,纷纷上疏要求皇帝废黜万贵妃,然后好好履行一个男人的职责,为大明留下血脉。面对臣子们的责难,成化帝不为所动,轻描淡写地来了一句“内事也,朕自主之。”

  好在皇帝邂逅的纪淑妃生下了皇子——纪淑妃就是当年大藤峡平叛后押解进行的俘虏之一,这个孩子后来被废后吴氏很好地保护起来,一直到六岁才见到皇帝,尔后与万贵妃一直保持距离,才得以成年继承帝位,这就是后来的弘治皇帝朱祐樘。

  万贵妃不但在后宫说一不二,也找尽机会惑乱朝廷。《明史》中说过一句“佞幸钱能、覃勤、汪直、梁芳、韦兴辈皆假贡献,苛敛民财,倾竭府库,以结贵妃欢。”这几位随便拎出一个来,都够大明朝喝一壶的,何况一起来呢。

  没有人敌得过岁月,万贵妃也是如此。成化二十三年,万贵妃突然患病死去,终年57岁。因为事发突然,成化帝伤痛万分,下诏取消了朝廷的一切会议,整整志哀七天,这在历史上也是不同寻常的。仅仅两个月之后,皇帝本人也一病不起,调治了一周不见好,成化帝也追随万贵妃而去。甭管怎么说,两人的感情还是始终如一的,称得上在天愿做比翼鸟了。可惜的是,在这感情的背后,是一个国家付出的惨痛的代价。

  《剑桥中国明代史》评价说:“在明朝中叶,中国一直被一些不中用的年轻人所统治,他们短暂的一生往往被他们的后妃、母亲、祖母及侍候他们的宦官所控制。”成化,就是这样的一位皇帝。在他手里,大明的气数得以延续,但是国运却江河日下,前期虽然一番作为整肃了英宗、景泰年间的沉疴,但是后来擅宠万妃、任用奸佞、一心修道被妖人迷惑,以至于边境重新有了隐患,内政也千疮百孔,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种子,好在帝国足够大,经得起这么瞎折腾。而他守成之外,倒像是拿着祖宗传下来的宝剑,在宗庙的旁边,给大明朝开掘了一块墓地,在正德、嘉靖、万历治下,大明朝风雨飘摇,最终在景山的一棵树上结束了二百六十七年的历史。

bjwomencode

我来说两句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