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朝阳、顺义、通州也有过长城,如今它们在哪?
2022-09-09 14:40:07
北京晚报

近日,全长约400公里的“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亮相,串联了8个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由此可饱览长城雄伟而壮观的景观。

说到北京的长城,以延庆八达岭、昌平居庸关、怀柔慕田峪、密云司马台长城而知名,而正在进行修缮、位于怀柔西北八道河乡的箭扣长城,更是以其险峻而闻名。

其实历史上今天的朝阳、顺义、通州也有过长城,因消失年代久远,而今已鲜为人知。

通州北齐土长城遗址碑

箭扣长城 北晚新视觉供图

北齐长城横跨京城北部

自春秋战国以来,先后有约20个朝代或诸侯国修建过长城,其中北齐、北周、东魏时期的长城曾经过今天的北京地区。而今京城北部所存长城遗址多是北齐始建,明代重建的。

远在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北朝政权之一的北齐,于天保年间(公元550年-559年)修建了全长三千多里,东起今山海关,西跨内蒙古至山西大同的长城,并跨越今天北京的延庆、昌平、怀柔、密云、平谷、顺义、通州、朝阳等行政区。

北齐虽然只存在了二十多年,但却多次修建长城。据《北史·齐本纪》记载:天保六年(555年),柔然(古代部落制汗国)与突厥(古代北方游牧部落)来袭,文宣帝高洋统兵亲讨柔然并大破之。待北疆稍静,便“诏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今北京)北夏口(今昌平南口)至恒州(今山西大同)九百余里”。这段长城基本上是沿北魏长城走向修葺和增筑的。《北齐书·文宣帝纪》载:“天保七年(556年),自西河总秦戍(今山西大同西北)筑长城,东至于海(山海关),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六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天保八年(557年)初,于长城内筑重城,自库洛拔(今山西代县与朔州交界处)而东,至于坞纥戍(今山西繁峙县平型关东北处),凡四百余里。”“重城”就是在已有的长城里面再修筑一道长城。前筑长城已“东至于海”,在其内修“重城”,即“内长城”。当时的长城,山区主要用石头砌成,而平原地区以黄土筑城。在经历千年之后,逐渐破碎坍塌。

据《北京的长城与桥梁》记载:明朝前期,洪武、永乐时期(1368-1424年),明军不断北上远征败北的元朝残余势力,对北京地区长城的经营,主要是在修缮北魏、北齐长城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烟墩、屯堡、关城、壕堑等。到了明朝中期,为了加强边关的镇守与防卫,开始在北齐等古长城旧址上大力修建新的长城,东自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其中段主要在今天北京的昌平、延庆、怀柔、密云等山区。

朝阳、顺义曾有长城

据《北京长城史话》载:北齐时期北京地区所建长城有内外之分,外长城主要分布于山区,即今延庆、昌平、怀柔、密云、平谷一带,而内长城主要分布于平原地区,即朝阳、顺义、通州一带。

在平原上修建长城,与依山就势的长城有所不同,它“傍河而行,倚河设城,凭水为险,水陆结合,双道防线比邻,令敌方难以攻破”。隋统一后,长城因失去防御作用而废弃,但至宋辽时期尚有遗迹可寻。

辽代史籍中有朝阳、顺义一带遗有古长城的记载。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知制诰(官名)王曾为辽主贺生辰国信使(官名),出使辽国,途经今天朝阳一带时,曾见“幽州城(今北京西南)东北三十里有残墙,高丈余不等,为土所筑,长十里许”。此后的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知制诰沈括也曾出使辽国,并著有《使辽图抄》,其中有“自(幽州)东北行三十里至望京馆,……自馆东行少十里余,出古长城。又二十里至中顿。过顿,逾孙侯河。又二十里至顺州。古长城,望之出东北山间,至顺州,乃折而南,至顺州负城西走。出望京之北,西南至广信(今河北保定遂城镇)之北二十里。属于西山。顺州西距望京馆六十里,少南,馆曰怀柔,城依古长城。其地平斥,土厚宜稼。城北倚涧水为险,水之茂数百步。地广多粟,可以积卒,以扼北山之冲”的记载。

其中的“顺州”即今天顺义、怀柔一带,而“望京馆”“孙侯河”均在今天的朝阳区。但这个“望京馆”所处的位置并不是今天朝阳区东北部的望京,而是在距离此十余里的孙河(朝阳区与顺义区交界处)一带。辽代契丹官员经常来往于辽国的陪都南京和上都(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之间,一些使臣进出南京城也都要在这里歇宿,辽国政府就在这里修建了驿馆,因设在孙侯(今孙河),故称“孙侯馆”。

据考,当年沈括从幽州向东北走,经过古北口,至辽上都,在今天的朝阳东北部看到古长城从北部山中延伸而来。这段长城当在古温榆河渡口南侧,也就是今天朝阳区苇沟附近。

清代史籍中也查寻到朝阳、顺义有古长城的记载。清康熙年间学者顾炎武在《昌平山水记》中有“(顺义)县西南二十里有田柱村,二十里有苇沟村。村东临温榆河渡,渡南有古长城遗址”的记载,其中的“田柱村”即今天顺义天竺村,辽代称天柱庄,清代谐音为天竺。而“苇沟村”即今天朝阳区的前苇沟和后苇沟,辽代已成村,曾名苇店,元代称苇沟村,因村域附近有水沟,沟内芦苇丛生得名,后繁衍派生为三个自然村,按其所处南、中、北的地理位置,分别称前苇沟、中苇沟和后苇沟。

顾炎武还引用《辽史》之记载:“顺州南有齐长城,(北京)城东北有华林、天柱二庄。辽建凉殿,春赏花,夏纳凉者也。齐长城,天保中所筑。”“华林”,即今顺义花梨坎。“天保”即北齐天保年间。由此可见,今天顺义、朝阳一带曾有北齐时期所建长城。

有史学家推断,今天首都机场西南部的顺义天竺、朝阳孙河的北齐古长城,大致沿温榆河走向,自西北向东南而建,南到苇沟,再向东南到通州城西。此推断与康熙年间《顺义县志》中温榆河南岸有北齐长城的记载大致相吻合。

1956年春天,在朝阳区后苇沟村与和平公社猪场附近挖出大量背面有绳迹的城砖,当时又未曾发现墓葬遗迹,由此推断这是向南延伸的古城墙遗迹。其年代当为南北朝北齐时期。

通州长城尚存遗迹

远在清乾隆年间,通州文人刘锡信便对域内古长城有所记述。

据《通州历代精英谱》载:刘锡信,字桐村,清代通州人。乾隆三十年(1765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曾任户部湖广司员外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受邀参与编撰《通州志》,著有《潞城考古录》,并在《通州长城考》中对通州古长城有所记述:“(通)州城西北四里,有古长城遗址,迤北接顺义,南近通惠河北岸而止,逾河而南,复闲存一段,其址又变而东西横亘,再南为州西门外入都孔道。”又载:“考其形势,长城本绵连南北,似挑通惠河及修西门外通京石路掘断者。询之村人亦云。”

刘锡信还提到:“又唐李丕墓志石,得之(通州)城南,其铭曰,屹然孤坟,长城之东。可见长城自北绵亘而南。唐时,城西南遗址尚存也。”根据唐碑所记,唐代通州一带确有长城。另有“辽史顺州南有齐长城,齐天宝中所筑之长城矣。漷县、武清二志,俱载有古长城,疑昔时亦与此接连为一云”的记述。

文史专家赵洛先生于40年前对刘锡信的记述做过考证,并在媒体上撰文,称通州长城不是建于北齐天保年间,而是北齐天统年间(565-569年)前后,相差十余年。这段长城是斛律羡主持修筑的。斛律羡为敕勒族,东魏到北齐时期将领,曾任幽州刺史。为了抵御突厥人的入侵,修筑了这条长城。此说在《北齐书·列传·斛律金》中得以印证,其中有河清二年(563年)二月,太子太保斛律光“率步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西,仍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三戍”的记载。

据《长城史话》载,北齐土长城自昌平开始,沿温榆河右岸,经过顺义到通州,再沿潮白河(今大运河)右岸(西侧)一直到天津,长约400里。

而今,通州北齐土长城唯一可寻的遗址,位于永顺镇窑厂村,具体位置在通州南关大街和玉带河大街丁字路口南100米处。这道古代夯土长城遗址最早发现于1983年,当时遗存长度有1000多米。此后,因被砖瓦窑厂作为制砖取土之地,逐渐被破坏,如今仅存150余米,呈南北走向。

据文物专家考证:这段长城最初高7至8米,今残高4至6米,宽处13米,窄处近9米,由黄土夯筑而成。2001年9月21日,通州区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称“北齐土长城遗址”。2016年11月20日,通州区文化委员会在此立碑。

bjwomencode

我来说两句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