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稻香村及北京南果铺杂谈
2022-09-08 16:15:07
北京日报

周舒

提及老北京糕饼铺子,当属稻香村最为有名。尤其是近年来北京稻香村和苏州稻香村之争,引得南北食客关注。南北稻香村争的乃是当代商标法框定下的商标权益,对于那些吃着糕饼、享受生活的人们来说,“稻香村”的味道,实则是其作为南果铺,在老北京风俗饮食史上留下的深刻印迹。

据资料记载,北京稻香村始创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当时的店名叫“稻香村南货店”,位于前门观音寺街。所谓南货店,即指其糕饼制法来自南方,旧时也称作南果铺,和老北京的满汉饽饽铺有所区别。据说,创办北京稻香村的郭玉生(一称郭宝生)曾在苏州稻香村工作过,故而有了北京稻香村源于苏州的议论。至于“稻香村”名称由来,民间则有一个公认的说法,即店名取自《红楼梦》大观园之稻香村。

乍看之下,这一说法并无不妥。毕竟,糕饼铺子从《红楼梦》取名,当属饮食清雅的美谈。但成书于1916年、汇辑了有清一代许多掌故遗闻的《清稗类钞》中,却记录了另一个答案:商店之以稻香村名者,实源自魏文帝曹丕的《与朝臣论秔稻书》。因南果铺的糕饼多以米面为之,“江表惟长沙名有好米,何得比新城(今安徽合肥北郊)秔稻耶,上风吹之,五里闻香”,故称“稻香村”。

所谓南北稻香村之争,争来夺去的只是个招牌名号,至于做糕饼的手艺究竟从何而出,早已无法溯源了,世人也不甚在意。北京稻香村的创始人郭玉生本是南京人,其糕饼手艺,也有可能出自南京。

1937年底,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当时,旅居城中的苏州籍文人顾天锡携妻小暂避于西郊陶吴镇。他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躲避兵燹的百日光阴,即《藕孔日记》。1938年1月29日,即农历除夕的前一天,顾天锡在日记里写下了一则和陶吴老翁的《因糕饼师话及稻香村》。

老翁告诉顾天锡:“苏沪一带之糕饼师,大半为金陵南乡陶吴、横溪、秣陵关、禄口一带人。”顾天锡不由想起故乡苏州一位姓陶的邻居:“在昆山以开‘稻香村’起家,仅知其原籍为南京乡间,及今始知其殆陶吴镇之陶姓欤?”

顾天锡所处的民国时代,“南北通都大邑,殆无不有‘稻香村’之开设”。当时之人都默认此店号源自姑苏,顾天锡却“独疑其为金陵”,也就是南京。因为南京曾为明朝国都,“各色事物,均较精究,糕饼亦然”。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糕饼铺子都由苏沪人开设,“而南京之糕饼师,遂成苏沪人之雇佣矣”。

在《藕孔日记》里,顾天锡就提及《红楼梦》中李纨的居所叫稻香村,不免想到曹雪芹可能是“在南京织造衙门,殆习见市上有‘稻香村’店招,因其典雅,遂不知不觉而移作大观园中之斋额欤”,于是将这段趣闻当作“金陵考据之一”赘笔以记。

顾天锡的推测并非毫无道理:烤鸭不就是永乐大帝迁都时从南京带至北京的吗?便宜坊烤鸭店的介绍里至今还留着源自金陵片皮鸭的文字。这稻香村南货糕饼的做法,如何不能自明清时的南京传遍苏沪,再传至北京呢?曹雪芹当年有“南酒烧鸭换作书”之举,他因思念故乡的糕饼而将稻香村的名号写入《红楼梦》,想来也不为过吧?当然,这终究都是后人的妄自臆度、假语村言了。

民国初年“报界三杰”之一徐凌霄先生在《旧都百话》里写道:“自稻香村式的真正南味向北京发展以来,当地的点心铺受其压迫,消失了半壁江山。” 1911年,稻香村的两个伙计在观音寺街另立门户,开起了一家口味、品种几乎无二的南果铺“桂香村”,和老东家打起了擂台,随后又有了稻香春,皆以经营南味糕饼闻名。

如果追溯老北京南果铺的历史,稻香村绝对算不得最早。康乾年间潘荣陛撰有《帝京岁时纪胜》一书,记载了当时京城中有名的“聚兰斋之糖点,糕蒸桂蕊,分自松江(今上海)”,还有一种用鹅油制作的香酥饼“传来浙水(今浙江)”。至于蜜饯桃杏脯一类,几乎都是从镇江、苏州一带运来的。

通州也有一家老字号南果铺——大顺斋。这家店创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创始人叫刘大顺,靠着挑担叫卖糖火烧渐渐起家,最终在城内开起了商铺。至清乾隆年间,大顺斋已经是通州城里的名店了,专营糖火烧及南味糕饼。店面门楣的青砖上镌刻的“大顺斋南果铺”之名,还是请京城书法家吴春鸿题写的。

至清末民初,大顺斋的后人已经开设出大生号、大新号等分店,其糕饼甚至销往了天津,在当时已算得二三百年老店了。而此中最有趣的是,和北京稻香村的创始人郭玉生一样,刘大顺也是南京人,据说是乘坐漕船北上谋生。由此看来,南京人为南味糕饼在北京的流传、发展,可以说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想来,这大概和明初永乐皇帝迁都有密切关系吧?国家机构的迁移带来了士农工商各阶层的南北流动,而京杭大运河的通航更为经济、文化、民俗的交流融汇提供了便利。当稻香村一类的南果铺在北京立足、扎根并成为新的城市名片时,那些香醇美味的点心便也成了这座古城包容、厚德精神的甜蜜见证。

bjwomencode

我来说两句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发布评论